在閱讀完《自由》一書後,我一直思索作者Jonathan Franzen在本書所要闡述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仔細回想著書中情節,Jonathan Franzen幾乎顛覆了我對自由的看法。原來我們所認知的自由,一直都是在當下那種脫離約束,身心靈解放瞬間的快意感,但《自由》所描寫的則是人們在自由之後所造成的衝突與碰撞。作者在書中以柏格蘭這個美國的中產家庭為核心,由這核心擴散開,精準描繪自由主義在美國盛行下所產生出的連帶效應。
在第一章節〈好鄰居〉中,作者以俯瞰的視點寫出柏格蘭夫婦如何在聖保羅將家庭組織起來爾後卻又搬離此地移居華盛頓,並夾雜著鄰居們對這對夫婦的觀感,但這個視點是屬於表層的,我們只看的到人物外在的性格以及行為,如父親沃爾特是個知識份子、環保主義者,離開3M公司致力於自然保護協會的工作,母親佩蒂學生時代曾是籃球隊員,如今熱衷於家庭,溺愛她的兒子喬伊,造成他兒子後來的叛逆離家。從這個篇章看來,整個家庭在自由主義的氛圍下,彷彿被推上懸崖邊搖搖欲墬。
而第二章節〈錯誤已經鑄成〉實為佩蒂的自傳,作者將視點切換為佩蒂這個角色本身,以時序來講述自己過往的回憶,包括她父母對她的不重視所造成的傷害,沉迷藥物的好友對她的愛慕和依賴,以及與沃爾特和搖滾樂手理查之間糾纏難解的情感習題。我們從這篇自傳中,更深刻的了解到佩蒂為何在後來將自己奉獻給家庭,甚至對自己的兒子付出過多的愛,最後又是如何迷失於理查叛逆的魅力,埋下家庭崩解的種子。
Jonathan Franzen在本書多次以這種裡層/外層的手法將每一位主要人物塑造出來,使得讀者很容易的進入角色的心境,與同樣擅長書寫美國中產家庭的作家John Updike相比,Jonathan Franzen雖無法像John Updike有著細膩、工筆畫般的文字功力,但他淺顯精要的書寫方式的確讓故事進行的相當流暢卻又不失角色的深度。
我想,《自由》會如此受到好評的緣故之一在於故事本身與時代的繫結,經歷過布希政府,九一一自殺攻擊,伊拉克戰爭,再到歐巴馬上任美國總統,《自由》與當代美國史可說是脫不了關係,也就因為這樣的關係,讀者對於角色所談論的事物相當能夠感同身受,當我讀到主角沃爾特一直關注世界人口過剩的問題時,新聞媒體正報導出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大關並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實在不得不佩服Jonathan Franzen對於時代脈動驚人的洞察力。
然而,對於喜愛搖滾樂的樂迷來說,還能在《自由》中讀到不一樣的興味,藉由沃爾特的好友理查這個角色,你可以窺探到一些美國搖滾樂/獨立音樂場景的樣貌,無論是Bob Dylan對理查的影響,還是邀請The White Stripes來為公益活動演出,或是由角色的言論所提到的一些樂團/樂手像是:Iggy Pop、Sonic Youth、U2、Bright Eyes、Jeff Tweedy、Ben Gibbard等,不經會讓人覺得,原來作者對這些次文化場景也有一番研究,甚至藉理查這個憤世忌俗的搖滾樂手來批評現在的流行音樂。在這個音樂檔案數位化,歌曲變得廉價的時代,理查自我調侃著自己的音樂如同口香糖般,嚼久了便覺得無味,並質疑現在的搖滾樂是否還存在顛覆的價值。搖滾樂向來被當作一種自由、反叛的象徵,但在自由經濟底下被商業收編後,它反倒成為一種可包裝的商品,人門關注它所帶來的利益和流行品味似乎遠超過於它所能帶來的精神與內在價值。
回到沃爾特這個角色身上,作者其實帶有諷刺意味來描寫沃爾特這個知識份子,當他傾心於保護稀有鳥類的同時,卻要犧牲掉當地居民的居住權利,當他在想解決世界人口過剩的方法時,卻跟妻子佩蒂擁有兩個孩子,甚至還反對他的婚外情對象拉麗莎做結紮手術。沃爾特這個角色充滿了自我矛盾,他只是想做個好人,試著當個好父親、好丈夫,自由的想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沒想到卻也犧牲了他人的自由,到後來失去了所有成為孤單且偏執的一個人,相反來看,他的妻子佩蒂亦是如此。
不過故事到了最後,作者依然讓角色在互相傷害彼此之後進行了和解,或許有點隱晦,但原諒彼此似乎是每個自由個體在互相傷害後的解答,我們也在他們的傷口之上看見了一點真實的痕跡,畢竟在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存在著眾多難以解決的對立與難題。
鳥類對人們來說是一種自由的象徵,當沃爾特保護著它們的同時,意即保護著屬於他的自由。對照《自由》裡的每個角色,當書中人物在保護自己的自由時,卻也展露出自己自私的模樣,模糊了道德的界線。
《自由》的格局實在是無庸置疑的龐大,由個人、家庭、社會,至文化到環境,作者Jonathan Franzen對近代美國社會的觀察近乎細微,當然,我認為最精采的部分乃至於他將一個龐大的家族譜系描繪的栩栩如生,尤其在於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在閱讀完這些篇章之後,不經讓人認為《自由》能被稱之為世紀之書的確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