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Deerhunter - Halcyon Digest

0 意見


兩年前的某些日子一直陷在〈Agoraphobia〉這首歌上,每天至少要聽五遍以上才會感到滿足,彷彿心裡有個諾大的空缺,要用這首歌的聲音才能去填補,這麼說來或許有點過於自我沉溺,但〈Agoraphobia〉不光只有很好的旋律性,而是整首歌所含有一種飄忽恍然的特質,其中的環境聲效與旋律都磨合為極好的狀態,當然這都要歸功於吉他手Lockett Pundt的譜曲,還有他低沉焦糊的嗓音,這也是我後來對他個人專輯《The Floodlight Collective》特別喜愛的緣故,然而,這樣的特質似乎也延續到了新專輯《Halcyon Digest》上。

Deerhunter早期把玩著新迷幻實驗曲風,後來才開始將流行的曲調填寫到他們的音樂肌理中,而《Halcyon Digest》便是此新迷幻流行曲調的成熟之作。整張專輯的曲調都維持著很好的一致性,每一首歌的接續都像是本為一體,沒有一首是在調性的隊伍上脫序。

開場的〈Earthquake〉相當的深沉不見底,運用適量的環境聲效,緩慢壯闊著空間感,低音藏伏像海潮,一首頗為曼妙的序曲。聽著〈Don't Cry〉很直覺的就想起The Cure 的〈Boys Don't Cry〉,並不是曲調上的相似,而是屬於同樣一種對他人遭遇的關懷,哭並不是壞事,最重要的還是不能失去勇氣。

〈Revival〉和〈Memory Boy〉的旋律肯定能吸引不少人的耳朵,些許愉悅的節拍,具象了待在黑暗中的自由和寂靜,主唱Bradford Cox高大細瘦的身影似乎就蹲站在角落那,唱著他難以細數的回憶。

由Lockett Pundt譜曲獻唱的〈Desire Lines〉可以說是《Halcyon Digest》的重點歌曲,也是專輯裡我最喜愛的一首,後段的電吉他Riff如同在音階上下樓梯,在規律的鼓擊上滑順著模糊的單音,最後在漸慢的淡出,相當精妙的編曲。歌詞中所描寫的青年徬徨,如同欲望無限延綿的線,纏繞著腦中的思緒。

〈Basement Scene〉的開頭有點相似老歌的調子,而我想這首歌是關於陷在回憶裡的事,有些場景是你一輩子無法忘懷的,那邊有許多你的好友,大家還是在一起玩樂嘻鬧,有時候你會沉浸在過去那段美好的時光,不想醒從這美夢中醒來,當一個拒絕長大的孩子。

〈Helicopter〉的氛圍使人感覺像是沉入到氣泡水裡,這首歌據說是Bradford Cox受到一個俄國年輕人之死的啟發,歌詞全然是關於孤獨以及厭世的情緒。〈Fountain Stairs〉同樣出自Lockett Pundt之手,那種飄忽恍然的特質又再度回來,含有情緒起伏的吉他刷奏,一直在耳旁繚繞不絕,彷彿給了我們一種可以像陀螺般旋轉的可能。

〈Coronado〉裡會加入薩克斯風編奏則是因為受The Rolling Stones的《Exile On Main Street》所啟發,Bradford Cox覺得搖滾樂裡有薩克斯風是相當酷的事,這對Deerhunter來說也是滿新鮮的嘗試。〈He Would Have Laughed〉是Bradford Cox獻給今年逝世的唱作人Jay Reatard的致敬曲,編曲上與〈Helicopter〉有異曲同工之妙,聽來異常的寂寥落寞。

《Halcyon Digest》或許是Deerhunter最平滑順耳的一張專輯,你可以很輕鬆的聽上好幾遍,然後找到些易唱悅耳的旋律,哼唱一輪。可能,待在那樣的音樂裡面,我們都是沉溺於寂寞的個體。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信 #5

0 意見

那些字在腦中溢散開來,但我無法確切描述每一個字的形體,因為字的數量實在過於繁多雜亂,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也呈現疏離的狀態,像是一群陌生人彼此互不瞧看對方,彼此沒有所謂的交集,以至於無法組成正常人可以理解的詞彙。

走在台北的街上,我由腦中的影像區塊讀著那些無法解讀的詞彙,試著從中領悟到有什麼屬於自身的涵義,卻怎麼也無法理解;或許詞彙的整體就只存在著空的概念,也可能字的組合方式早已超越了自我知識的範疇之外。

詞彙內部包含著一些反抗的因子,它抗拒被我的認知給探入解析,此時,我感覺從小到大的所被教導的字詞解釋全失去了作用;那些新的詞彙,完全超越了傳統教育所能給予的;無法解讀,一切都像是失了焦的模糊。

站在此處,我感到無窮盡的茫然,想躲回到過往的時光庇護裡,還能誇張的笑、誇張的奔跑、誇張的做每一件事,被人厭惡與喜歡。

年紀小的時候急著長大證明自己的能耐,年紀漸大後卻想停留在小時候的狀態,不再想知道關於大人世界那方的事情,關於那些所謂的現實、責任等。你會說我沒有面對未來的勇氣與擔當,我只能說,當小時候的你看見長大後的你,他或許會有點失落,畢竟那可能不會是他想像中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都不會是自己的重複,即使在下一秒,腦中某個微小的觀念一變,你就會被導向另一處全然不同的地方。你不再會是你自己,但你還是頂著自己的名子與和他人的關係活下去,能確認自己還是自己的方式,只剩下留存的記憶;記憶的軌跡就如同自身改變的痕跡,那痕跡就像是遭受震擊的牆上裂縫,一跳細小歪曲的黑線,刻畫著生命的脈絡。

看著自身的改變,才發現,自己無法掌握絕對的好與壞,無法判別那條界線在那,命運的不確定性終究牽引著身子,但我還是想從現實的規範中逃出,不甘於受困於那些一直加諸在身上的枷鎖,於是我們又會談論到「理想」,這個易於出口卻又無比艱辛的字詞。

心中總是會有一處,想去卻又永遠到不了的地方。理想便是以這樣的形式存在,它是永恆的斷裂口,使人掉入想像的美好卻又上演悲劇的結局。我走進世界這個龐大的隧道,用盡全身所有的力氣,期望看見出口的光芒,走著、跑著,趁著還有力氣之前,離開那個關於悲劇的想像。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World's End Girlfriend – Seven Idiots

0 意見
World's End Girlfriend主腦Katsuhiko Maeda於今年七月創立了新的音樂廠牌Virgin Babylon Records,而他們的新作《Seven Idiots》也初次在這新廠牌下發行。

不同於以往的創作方式,《Seven Idiots》整張專輯的編曲形式相當特別,Katsuhiko Maeda先以流行樂Verse-Chorus-Bridge的編曲模式完成每一首歌,再將人聲從中去除,摧毀、重建歌曲的結構,以樂器的聲響填補人聲的空缺;聽似有點混亂,令人摸不著頭緒,但以此方法重新把玩流行音樂的結構,確實富帶挑戰及實驗性,聽得出他們欲想跳脫出自己過往的窠臼。

開場曲〈The Divine Comedy Reverse〉磅礡的弦樂橋段,其實就是單曲〈Les Enfants du Paradis〉當中的一段樂句之一;初次聽到〈Les Enfants du Paradis〉時著實的有被裡頭的拼貼玩法給驚豔到,他們不再用後搖滾似的鋪陳方式來創作,轉而將歌曲整體的節奏編的緊湊;聽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直覺預測到下一段旋律會是什麼,但下一段旋律絕對不會是你所預期的那般,這種對歌曲旋律預測的直覺就像是聽了大量制式流行歌曲所訓練出來的反應,而World's End Girlfriend完全把每個人對流行樂的此種想像拆解掉,但並不是胡亂拼湊,聽起來還額外富有律動的生命力,如同MV中的女孩能跟著歌曲的各種節奏聲響下意識的跳出自己的舞步,這般毀滅與美麗。

〈TEEN AGE ZIGGY〉和〈DECALOGUE minus 8〉的聲音拼貼實在是怪奇有趣,電吉他的刷奏搭上厚重的電子鼓,以及一些天外飛來的聲響,就好像在待在遊樂場內聽著每一台大型電玩發出各自的聲效,陷入一種繽紛世界的混亂,在上千種聲音所構築起來的迷宮中遊蕩嘻玩。

格外迷人的還有〈ULYSSES GAZER〉,這首歌讓人知道World's End Girlfriend也能出乎意料的搖滾,起先是電吉他與低傳真鼓擊的搭配再加入激昂的小提琴旋律,一小段失序、跳針後,又跳接到另一個部分,最後則是意外的畫上句點。

看到〈Helter Skelter Cha-Cha-Cha〉的歌名,很直覺的就會讓人聯想到是否與The Beatles的〈Helter Skelter〉有所關連,或許是由〈Helter Skelter〉擷取某些元素再重新編湊而成,在金屬tone調的吉他刷奏與Bass Line上可能會找到些線索。

〈Bohemian Purgatory〉分為三部曲,這三部曲中加入了不少鋼琴與薩克斯風的橋段,聽來時而靜謐、時而扭曲,弦樂與貝斯的韻律搭合起來異常的美妙,使得聆聽者在爵士、古典、電子三種樂風中不斷交替徘徊。

當中最焦慮的曲子莫過於是〈The Offering Inferno〉,它傳達了地獄般的情境,扭曲的電子聲效糾結成壯大的噪音,像是每天成千上萬的電子訊號在網路上奔竄;如果將人類每天所接受到的電子訊息,集結濃縮後再撥放出來,大概就聽起來像這樣吧。

最後的〈Unfinished Finale Shed〉又回歸到World's End Girlfriend過往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恬靜、舒適,如同躺在葉舟上順著河水流下,緩慢遠離焦躁紛雜的聲音破塊,歸向自然的無名之地。

流行音樂在被實驗性的拆解、重組過後是否仍留有流行音樂的本質,《Seven Idiots》將這個問題拋出來,本身也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如他們所說:"It's an irregular pop album",在那種不規則中,我們聽到的是Katsuhiko Maeda對音樂空間幻夢似的想像力。而這次,World's End Girlfriend必然是創造出了另一種跳脫流行音樂的流行樂。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電影狂

0 意見

他將視線探入鏡頭的另一端
偏執的
陷進現實外的另一窺探方式,來
自拔不可

笨拙的將影像捕捉起
沒有倦意的
看著膠卷,順向進轉
直至光影噬入黑暗

那,秒鐘內反複映出的虛實
進而是
一種無以名狀的自我狂熱
亦或是源自本性根源的關懷之眼

漸然,美感持有了他的想像
藝術之心盤據於靈魂深柢
突如靈感的乍現
也仿若預言著失去

在他的鏡頭前,在他的生活前
孩子和她離去
帶走他的心竅出走鏡頭框外

眼前的鏡圈
對著自己的疲倦面頰
輕聲口語過往回憶的一段
這時
我們所能想像的攝影
不過是
攝取自我諒解的一道陰影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James - The Night Before / The Morning After

2 意見

這一年已經過了大半,心裡不時會想著今年有些什麼必須一聽的英搖專輯,在苦思許久後還是想到了James的這兩張迷你專輯《The Night Before》以及《The Morning After》。自他們在07年重組後,08年所發行的《Hey Ma》也是我當年最喜歡的英搖作品。他們的旋律性似乎存在著某種特殊的魅力能使耐聽的保存期限延長,始終不會被大量的音樂資訊洪流給埋沒掉。

令人驚訝的是在過了二十八個年頭,James主唱Tim Booth仍保留著近乎完好的嗓音,不失早年的演唱水準,任何聲調的高低起伏都難不倒他,甚至能將歌曲中所帶有的能量完整的詮釋出來,彷彿他天生就註定是一位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傑出歌者。

起先發行的《The Night Before》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Hey Ma》的延伸作品,有些旋律甚至有相互契合的錯覺,整體的節奏偏中至快,曲調激昂而闊然,情感上的起伏俐落有致,雖然只有七首歌,但聽起來就是一氣呵成,每一首歌都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絲毫沒有鬆散感,當中的最後三首歌是我比較偏愛的曲目。

〈Shine〉如其名的擁有一種閃耀的能量,尤其歌詞最後唱到:” When you're gone your songs outlive your story”,當離開人世後你的歌曲仍舊能夠和你的故事在世間被流傳,正如我們所熟悉的那些早逝創作者,即使這道生命之光被死神熄滅,你的優異作品並不會因此失去光芒;榮耀終就逝去,回憶卻是永遠留存。

〈Hero〉以小號開場,到了副歌的部分Tim Booth以非常有力嗓音來表達他想說的話,給人相當為之一振的精神。歌名雖取作Hero但實際上卻反諷著英雄外表下的破敗;有惡棍才會有英雄,反之亦然,是不是有英雄的出現才使得無罪的人看起來像是惡棍,我想這是很有趣的思考。

《The Morning After》不同於《The Night Before》那般昂首激情,轉而變得沉靜許多,更添加了些故事性,讓人想起《Laid》時期的作品那般使人沉思的穩重。〈Got The Shakes〉是在講述一名酒醉男子打了他的老婆,酒醒後才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並乞求原諒;曲子聽來有點Brain Eno式的氛圍化,Tim Booth的呼喊像是進入男子腦中看見他掙扎的思緒不停流轉。

〈Dust Motes〉貫串著鋼琴彈奏與吉他滑弦的細膩,在曲子中段加入鼓聲後旋律變得苦澀,在破裂的關係中,自我原諒對方所帶來的傷害,但又不想那麼乾脆的就此放手,再平靜的心情似乎也無法掩蓋傷痛的存在。

〈Tell Her I Said So〉是關於Tim Booth對母親在家中逝世的感覺,淡愁旋律的景象有點灰冷落寞。開頭的Bass Line韻律實在像極了Slowdive版本的〈Some Velvet Morning〉。整首曲子以電子節奏為底蘊,在後段部分他們請來些孩子合唱著:"here's to a long life",面對至親的逝世,更加尊重於自己生命成為他必然的思考。

〈Kaleidoscope〉又是另一則浮世繪,男子懷疑著老婆是否有外遇,害怕即將破裂得婚姻,有次,他偷聽著她對著電話私語的內容,彷彿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事實上是醫生正告訴她老婆她得了癌症,只剩下幾個星期可活,命運的無情襲來終究無法抵擋。

〈Rabbit Hole〉中的滑弦吉他聽來實在美妙,當愛麗絲掉進兔子洞時,現實開始與自己脫離,想像力進入五光十色的紛雜,輕盈的曲調如同夢境前的序曲,一首舒適自然的搖籃曲。

聽著〈Make For This City〉,我們希冀能生活在一個更加美好的城市,但現實總是事與願違,能做些什麼來改變,而不只是光想著逃離這裡,或許我們都有些責任,即使更多的厭惡也無法改變這一切;那裡是曼徹斯特,這裡是我們的城市,景象不盡相同,但不變的依舊是人民的力量。   

〈Lookaway〉是專輯中旋律性最棒的一首歌,小提琴聲悠揚迴盪著整首曲子,以反覆的副歌作結,使得整首歌的旋律聽來永無止境。最後的〈Fear〉又回歸到了Brain Eno式的氛圍曲調,Tim Booth的嗓音環繞在曲子的立體空間內,然後替《The Morning After》畫下完美的淺灰色句號。

夜晚來臨前,黎明破曉後;兩張專輯看似連貫的主題,卻表現出James橫跨過往至現今的音樂風貌,相信讓新舊樂迷都能大飽耳福。

二十八年中,James經過了曼徹斯特音樂的黃金時期,從Madcester到Brit-Pop再到他們自己,James就像是那些我們早已看不到的音樂場景的活歷史,希望他們能夠走向自己的第三個十年,屆時,也期望能有機會去參加他們三十週年的演出。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Song For a Blue Guitar

0 意見


這幾天不斷的聽著Red House Painters的《Songs For a Blue Guitar》,尤其是專輯中的同名歌曲〈Song For a Blue Guitar〉總是讓我特別著迷第一次看到專輯名稱時就覺得取得實在太好了「寫給藍色吉他的一首歌」光看這名稱某些旋律就會在腦中某處開始回響起來,彷彿自己在很久以前就喜愛過這首使人感傷的曲子

想起自己曾經彈過一把深藍色的木吉他,它的琴身比一般大小的木吉他還小一點,對我的手掌來說是小了些,雖然按和絃時手指彼此會緊靠在一起,不過卻很好掌握弦與弦之間的距離。但按弦不到幾分鐘,極細的鋼弦輕易的就會在指頭上留下透紅色的壓痕,在弦與琴箱產生共鳴的同時,手指也必須不斷承受著微小的痛楚;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好旋律背後,往往是由這些微小的痛楚所累加而成,這對長期在台上演出的樂手來說更是屢見不鮮,這也是為什麼我如此敬佩他們的原因。

那天早上,待在教室內,黯然的心情使我沒辦法專心上課,索性就離開教室,帶著這把藍色的吉他自以為是的出走。面對自己的無處可逃,我只是走到華山園區某個小丘上的草坪上坐著,也沒有如同電影劇情般走到天涯海角如此瀟灑。望著灰雲層疊的天空、歪斜的高聳建築物,周遭很空很安靜,偶爾才能聽得到市名大道與高架橋上不斷呼囂而過的引擎聲。

在這,拿起吉他就開始彈著;就只是彈著,沒有特別是哪首歌。她離開了你,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你不知道怎麼才能把那莫名的傷感情緒蒸發掉,於是你只能呆坐在著彈著你的藍色吉他。心情就像是以E和絃為開頭的曲調,開始掉入無底洞深的憂鬱,你知道第一個音是什麼,卻不知道該在哪裡結束,只能讓E和絃無窮無盡的繼續下去。有隻小狗突如的跑到我腳邊,它的主人說它可能是想聽我彈吉他,我只是面帶微笑著卻甚麼也沒說,現在想起來,或許它當時真能懂我的心情。 

後來,第三根琴弦斷了,我沒再把它拿去修。直到妳出現,我們才把它帶去樂器行補好那一根弦,也修補好心裡長久缺少的那部分,我又能用它繼續彈著其他不合時宜的歌曲給妳聽,一起唱著我們喜愛的曲子。看著那把吉他上的藍色色澤,你會深深的被吸引至它色彩的深度裡,就像觀察著海洋與天際亙久不變的藍色變化,時間跨越過時間,色彩跨越過色彩,悲傷與歡樂在顏色中共生共存,但終究不屬於彼此。

如果誰曾經離開了你,讀著〈Song For a Blue Guitar〉的歌詞總會把你又帶入進當下傷感的情緒裡,有些人老是會說:「過去就讓它過去吧。」,但我還是不介意的面對過去過去的種種悲傷,往往給予了自己某種成長的力量

Red House Painters - Song For A Blue Guitar


When everything we felt failed
And some music soft in distant sails





But it don't sound like it did before
Then I know I'm left with nothing more
Than my own soul

When pretty pictures face back
But your coats aren't hanging on the rack
And blue water turns to
A place that I can't get to
A place that I can't
In a room all I feel
Is the cold that you left
Through the air all I see
Is your face full of blame
What's left to see
What's there to see

In the room all I feel
Is the cold that you left
Through the air all I see
Is your face full of blame
What's left to see
What's there to see
What's left to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