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Jesu - 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

0 意見


       Jesu的專輯封面總是呈現出一種灰色朦朧的調性,這張《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也不例外,灰階色彩的花瓶、雕像,欲透露出音樂的調性卻又不讓人猜透。

       要聊Jesu的這張專輯之前就不得不先小小介紹一下這個音樂計畫的背後主腦Justin Broadrick,他出生於英國的伯明翰,受到嬉皮父母的影響,從小就有很好的音樂品味,也時常流連在英國鄉間的景象,這樣的景象與畫面的色彩時常在 Jesu的音樂中表現出來,年輕時期所聽的龐克與重金屬音樂成為他玩音樂的養份,短暫待過輾核樂隊Napalm Death,以及組成Godflesh玩起工業金屬,接著還有電子音樂、氛圍、噪音等音樂類型的個人計畫,雖然Justin Broadrick擁有這麼硬底的背景,但他在兩千年後所組成的Jesu在音樂上相較起來就平易近人許多,甚至比其他個人計畫擁有更豐富的情感,以重金屬 音色的吉他音牆為主,長篇慢節奏的編曲手法讓樂評人們對Jesu的音樂套上「後金屬」這樣的名詞,但Justin Broadrick本人對這樣的稱呼並不以為然,他寧願稱自己為後龐克或是龐克,拋開這些音樂名詞的遊戲,Jesu音樂中朦朧的音牆意外的也吸引到一些原 先就喜歡Shoegaze樂迷,至少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Justin Broadrick的年齡雖然已經超過四十,但他還是開玩笑的稱自己才二十九歲,如果不先認識他,或許Jesu的音樂對我來說聽起來的確像是一個憂鬱少年 所作出的音樂。最近作為人父的他,對孩子降臨在他身旁受到很大的啟發和力量,在這樣的靈感下《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中的音樂聽起來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像是觸碰著被披上一層灰色的朦朧罩紗的肌膚,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溫度,當然Justin Broadrick的天性難移,在一些小地方還是暴露出他過去作為金屬樂手的身份,聽〈The Great Leveller〉這首長達十七分鐘的曲子時,先是以為是一首可以預料到情節的後搖滾歌曲,但在中段就突然來一段金屬刷扣蹭蹭好幾聲,也不管別人會不會覺 得突兀,但對我來說這是Jesu音樂有趣的地方,因為他在曲風的守備範圍上保留了一定的彈性。

      他在專輯中唱著淺顯的歌詞,但卻營造出一些衝 擊的意象,像是〈Comforter〉唱著:「你希望他們消失在此,被送去地獄,永不復返嗎?你希望天空被開啟,降下無止盡的雨將他們沖走嗎?」聽起來是 一種將恨意化為意念的描述,而同名曲〈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則是一種對生命起源的追尋,假如孩子的出生象徵父親的死亡,他彷彿再一次透過音樂看到了生命光源的起點。

      雖然〈Grey Is the Colour〉這首器樂曲並沒有專輯其他歌曲來得動聽,但歌名呼應了先前所提到這張專輯封面的灰色調,要是個人的顏色喜好也代表著一個人的信仰,那 Justin Broadrick對灰色的信仰就在這首歌有所表明了。《Every Day I Get Closer to the Light From Which I Came》提醒著人們,他們每過一天都距離那塊無名之地又更近了一步。


Elliott Smith翻唱了誰?

0 意見

         繼上次談到翻唱過Elliott Smith歌曲的音樂人,這次來聊聊Elliott Smith自己翻唱過哪些音樂人的歌曲,便且從他所翻唱的歌曲中找出影響他音樂創作的軌跡。雖然Elliott Smith從小父母就離異並且因為繼父度過不開心的童年,但青少年時期又重新與生父團聚一塊生活。父親曾教他彈奏Bob Dylan的〈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他也因此喜歡上Bob Dylan的音樂以及歌詞,另一個啟發他音樂創作的樂團則是The Beatles,他曾提到《The White Album》是一張使他成為音樂人的專輯,這兩個六零年代的搖滾音樂神話深刻的為Elliott Smith的音樂創作打下基礎。

        如果看過電影《美國心玫瑰情》,應該會聽過Elliott Smith翻唱The Beatles的〈Because〉,Elliott Smith純粹的歌聲在歌曲的開頭就相當震懾人心,即使沒有樂器伴奏,他憂鬱厚實的歌聲就足以改變了一切,他在這首翻唱中給人一種穿透人心的感覺,比原唱 還令我喜歡。他翻唱過的披頭四曲目還不只這首,還有〈Revolution〉、〈Blackbird〉、〈I'll Be Back〉、〈For No One〉等,也包括了團員John Lennon的〈Jealous Guy〉和George Harrison的〈Isn't it a Pity〉,其中不少曲目只有在他現場演出才會翻唱。Elliott Smith歌為什麼會如此扣人心弦,我想他從披頭四的音樂中學到相當多的東西,將他們漂亮的吉他和弦行進、撥弦方式、流行的旋律都吸收為用,如果說披頭四 和狄倫是六零年代最會寫歌的樂團與歌曲創作者,那Elliott Smith或許是九零年代配得上和他們擁有同樣稱號的人之一,他曾說他的音樂比起民謠音樂更具有流行音樂的本質,這也表達他創作歌曲的優先要素是擁有好聽 的旋律。

        他在現場以Bob Dylan的唱法唱著〈Ballad Of A Thin Man〉,是我認為他所翻唱過的狄倫歌曲中最好聽的一首,整體歌曲的神韻都有抓到,還有〈When I Paint My Masterpiece〉也相當不錯,狄倫戲劇化的粗嗓始終是別人無法模仿的特色,但聽到後來不得不承認Elliott Smith的歌聲比狄倫來得好聽。他的翻唱清單上還有Neil Young的〈Harvest Moon〉和〈Out On The Weekend〉,不過比原曲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從這些歌曲可以瞧見在他心中這種懷舊的浪漫情懷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提到浪漫,怎麼能不聽他翻唱The Kinks的〈Waterloo Sunset〉。打開窗戶,只要看著滑鐵盧車站的黃昏就能看見天堂,描述美好瞬間的這首歌從Elliott Smith口中唱出的是日落前殘留餘溫般的溫暖,好似他的生命轉瞬就消逝,但溫暖的感覺卻永遠刻記在心上。
另 一首令人感動的翻唱是他重新詮釋Big Star的〈Thirteen〉,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單純的覺得很感人,可能這首歌本身就具有一種回顧青春的動人之處,歌詞可能寫的就是你的青春期, 當時的整個世界就是搖滾樂與女孩,當唱到” Rock 'n Roll is here to stay , Come inside where it's okay”眼眶都會有點濕潤。

       其他翻唱還有Nico的〈Chelsea Girls〉、Zombies的〈Care Of Cell 44〉、Blue Öyster Cult的〈Don't Fear the Reaper〉、Built To Spill的〈Car〉和早期鄉村歌手Hank Williams Sr.以及Willie Nelson的一些曲子,比較特別的是他還翻唱過Oasis的〈Supersonic〉,算是所有翻唱歌曲裡面年代最與他相近的。


       聽完這些翻唱,好像又重新複習了一遍搖滾樂簡史,想跟Elliott Smith一樣會寫歌,想必他所做過的功課都得做過一遍。在這個寫好一首歌都很困難的年代,回去聽聽,彈彈些老東西總有些靈感,繼續將搖滾樂的傳承性發揮 下去。當我們翻唱Elliott Smith在某種意義上也把他的歷史繼續傳遞下去,就如同他所翻唱過的這些曲子一般,深入去發現音樂與音樂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誰翻唱了Elliott Smith?:傳唱Elliott Smith的音樂人

0 意見

        美國民謠歌手Elliott Smith雖然已經逝世十年,但在每一個樂迷心中仍然站有一席之地,無論這十年我們擁有多少的新音樂,依然無法阻止去想念他當初的歌聲以及憂傷的旋律,於 是大家不光只是聆聽,也將他的音樂繼續傳唱下去,不少知名的音樂人在受到他的啟發之於,更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Elliott Smith的音樂,以此緬懷向他致敬,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抒發一種悲傷的共鳴,彷彿他的聲音也是屬於自己靈魂內的聲音。

        收錄在專輯 《Either/Or》的名曲〈Between The Bars〉是最多被音樂人們翻唱的歌曲,如Chris Garneau、Metric、Agnes Obel、Madeleine Peyroux、Jason Lytle等以他們的方式重新表現這首歌曲。民謠歌手Chris Garneau以鋼琴取代原本的吉他伴奏,加上抑揚的嗓音透露出柔弱易碎的情緒。加拿大樂隊Metric相仿原曲以原音木吉他的方式來彈奏,主唱 Emily Haines也因為這首曲子表現出少有的哀傷聲嗓。丹麥女歌手Agnes Obel善用她極具穿透力的嗓音來翻唱〈Between The Bars〉,讓這首歌的空寂感更加顯著。而爵士女歌手Madeleine Peyroux則將此曲化為較為個人色彩的歌曲,在編曲上有所變化,多了幾分現代爵士的味道。

        傳奇獨立搖滾樂隊Grandaddy主唱 Jason Lytle以木吉他刷奏所翻唱的〈Between The Bars〉是樸實且誠摯的,甚至還翻唱過他的另一首曲子〈Oh Well, Okay〉,可見他對Elliott Smith音樂的喜愛。聽到Bright Eyes主唱Conor Oberst用顫抖的嗓音在現場演出翻唱Elliott Smith〈The Bigiest Lie〉,一股無力又脆弱的感覺又再度湧上心頭,面對困境所說出的謊言也包護不了兩人關係已瀕臨盡頭,似乎可以想像寫這首歌時他沮喪的情緒。

        所有翻唱之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是Mikaela Davis以豎琴所翻唱的〈Twilight〉,水晶質感般的豎琴彈奏配上Elliott Smith的旋律彷彿渾然天成,賦予他歌曲全新的面貌,在聽完之後不由得讓人讚賞。而洛杉磯電子樂隊Goldroom所翻唱的〈St. Ides Heaven〉翻轉了Elliott Smith歌曲原本憂傷的情緒,讓它變得擁有夏日舞曲的韻律,使你可以隨著節拍擺動身軀,或許有點偏離原曲,但也是相當有意思的翻唱方式,不禁使人想像, 如果Elliott Smith還在世,他會玩起電子音樂嗎?

        除了單曲的翻唱外,也有致敬專輯的發行,像是鋼琴家Christopher O'Riley的《Home to Oblivion: An Elliott Smith Tribute》以鋼琴重新彈奏他的曲子。來自他家鄉的音樂人們也合力發行一張《To: Elliott From: Portland》,而《Remote Memory: A Tribute to Elliott Smith》是以澳洲雪梨音樂人為主的翻唱致敬專輯。《The String Quartet Tribute to Elliott Smith》甚至是由管弦樂隊來演奏Elliott Smith的作品,翻唱的人來自世界各地並且手法都不盡相同,再一次證明Elliott Smith優異的寫歌能力,更重要的是那股貼近現代人心的旋律,即使他只有一把吉他以及一顆破碎的心,卻貫串了所有音樂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