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Radiohead – In Rainbows

3 意見


他走進中華路旁的唱片行尋找他聆聽從訊號轉換成音源所熟悉的名稱依詢字母R,那張專輯有著五科星的記號,「Ok Computer」,默讀一便後確認無誤,結完帳後在回家的公車上,反覆看著徹標模糊不清的字體,他並不明白上面所謂經典實際上的定義,直到CD放進音響後,才明白這是屬於自我內在的革命,再也聽不見上課鐘聲,眼前的視野是全新的事物,體內細胞產生自由意識,無止盡的沉溺卻仍然漂浮在鬱藍的海上,在越過那道意識的牆後,他的人格產生了我。

她失戀時每個難眠的夜晚,重播著Fake Plastic Trees,和煦的音頻猶如柔暖之手,撫慰每顆在夢境迷失的心,那成為塑膠的愛,已無法再被利用,在標上有毒物品的標籤後遭受棄置,妳抑制不了悲傷,所以任由情感在被石油污染的海面上四處飄散,妳甚至因此開玩笑說,從今以後只得愛上聽過Radiohead的男人。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Radiohead的故事,而這故事不會是過去式,它是會隨著音樂持續進行下去,那是將事物與旋律加以調和所產生的記憶,在幾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新開始新的故事,是顏色,是自然千年不變的現象,在天空無數的彩虹裡




Kid A的驚人轉變與Hail To The Thief非電氣化的回歸,我們始終無法猜測Radiohead下一步會做出什麼樣的音樂作品,而在2007年10/10 In Rainbows數位版的發行後,眾樂迷睽違四年的答案也終於揭曉,如果只將專輯完整放過一次,感覺就像開水般無色無味,沒有直接令人為之驚艷的突破,但在重複撥放十次以上,那特異的氛圍才會重重包圍你的腦門,吉他編制少量化後是更精緻化的走向,用鼓來敲打出空間的層次,電子聲效所營造的聽覺煙霧,在曲目的編排方面不難發現是由快節奏與慢節奏交互搭配。

Bodysnatchers”算是當中最吵鬧的歌曲,急促的吉他與貝斯像在打鬥般喧嘩,Thom的聲音在其中將他們取得平和,”Weird Fishes/Arpeggi”的吉他旋律就像水中魚如此輕盈,但又透露出不得由魚箱脫引而出的陰鬱。“Reckoner”是專輯中我最喜愛的一首,彷彿是從塑膠樹所延續的氣味,秋天式哀傷的無限蔓延,空曠的敲擊聲陣陣擊著心跳的脈動,不停堆疊的情緒空積在眼框的角落,等待著最後一刻落下的淚滴掉入池中產生美麗的漣漪。
“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
描述一幅內心拼圖在組合而成的過程所引發出神經質的幻想,你慢慢就會墬入那人的偏執中,隨著他的聲音搖頭晃腦,你並不在乎任何可以阻饒你的事,於是沒有秩序的跳起舞,直到音樂結束。

Radiohead漸漸脫離格式化的編曲,主歌與副歌的形式慢慢的被取代,或許這樣能使得歌曲的耐聽程度上升,反覆的事物減少後,人也不會因此疲乏,四年過後的他們做出更貼近人性化的音樂,去除以往重度自溺的疏離感多了幾分黑暗中的微光,人們在看到彩虹時總會驚呼:「是彩虹耶!」,我們也會在聽到Radiohead時驚呼:「是Radiohead耶!」,因為他們的音樂就是值得我們驕傲,即使In Rainbows的音樂性比不上Ok Computer的革命性,他依舊會成為我的故事,甚至是我們的故事,而In Rainbows 無疑在行銷手法與音樂上都能成為新世紀的音樂藝術。


Because we separate
 it ripples our reflections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Thurston Moore - 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

2 意見

Forever Youth !


1995年的Psychic HeartsThurston Moore一直沒有個人作品問世,到了2007年的十月新作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才正式發行Thurston Moore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吉他手,無論是在紐約搖滾樂隊Sonic Youth的表現上,還是他在吉他上所展現的態度都令人感到敬佩,就算二十多年後依然有著頑童的姿態,從他手中所產生的噪音,體驗到混亂與不規則依舊可以放射出井然有序的旋律絲線,打破那些和絃舊有的常規,真正以噪音去反抗正常化的聲音,想起The Year Punk Broke的那些情節,Kim與Kurt一同跳著怪異的舞,Thurston不時亂吼亂叫在舞台上狂亂破壞在遊樂園胡亂唱歌,帶著有點神經但又不失幽默感,也或許這樣那些創意音樂就是需要這些性質才得以被創作出世,而Thurston Moore就是如此朔造他人無法仿效的個人風格

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當中Thurston Moore似乎減少大量噪音的運用,多以Acoustic的形式以及弦樂來助陣,而此張專輯原有不少曲目是Thurston Moore原本要寫給Sonic Youth,自Sonic Youth上一張專輯Rather Ripped多少可以感受到他在旋律舖成上的用心,所以此次專輯曲風的走向也不令人意外,Kim Gordon和Thurston Moore這一對夫妻檔也有合唱的曲目,諸如”Frozen Gtr”、”Honest James”,就算Thurston手中拿起木吉他也依然不減舊有創造噪音相同的功力

第二首”The Shape Is In A Trance”的弦樂與清新木吉他到最後電吉他獨奏,起承轉合相當漂亮,專輯中途還出現”American Coffin”這首怪異的錄音帶音質鋼琴演奏曲,一直到"Wonderful Witches"才出現Sonic Youth原有的噪音格式,”Off Work”和” 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皆是演奏曲,從” 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我們可以單獨聽到純脆他個人六分鐘的吉他噪音演奏,像是訊號紛亂的不停流竄不停放大縮小,那韻律就是Thurston獨有的記號,最後的”Thurston@13”是Thurston的母親在他13歲時所錄下他拿東西敲擊東西的聲音,說明他喜歡創造出各種奇特怪異的聲響,那時的行為也影響到往後他對於在吉他上尋求新奇噪音的過程。

年近50Thurston,似乎永遠不會老去,就如他們的團名Sonic Youth(音速青春),就算時間音速般的流逝他們依舊保有青春的氣息,可能是搖滾樂讓他們永保了赤子之心,就算創造了傳奇,也要為我們帶來最好的作品,站在紐約市地下的頂端屹立不搖,噪音不會使我們老化,即使生理機能逐漸死去,我們年輕的精神卻是永遠的,只要你肯再唱一次Teen Age Riot !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2+2=5 與1984

2 意見

2+2=5RadioheadHail To The Thief專輯中的第一首曲目當初對2+2=5這個Song Name抱持著許多疑惑,如果這個世界是用2+2=5來訂定準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景象是否也會完全不同,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從美國回來的表姊恰巧聽到我正在放這首2+2=5,她問我是否知道2+2=5是源自於一本叫1984的小說,我說我沒聽過,後來她稍微解釋一下1984裡所描述的事物,我其實還是不能理解,總之她說是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果然,在看完此書後才理解那些從來沒想過的恐懼如此真實。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在1949年發行了 他的最後一本小說1984,在書中的1984年間世界分化為三大國家區塊,大洋邦、歐亞國、東亞國,故事的主軸圍繞在主角溫斯頓、史密斯在極權主義為架構 下的大洋邦所處的生活,老大哥為其國家黨派的領導人,而黨底下分為三種階層,內黨、外黨、普里,所有黨員皆受到思想警察與電幕的監控,你所做的一舉一動都 像曝曬在陽光底下如此透明,只要有微小的思想不正確,你將會被拘捕並消失,他們將此行動稱之為蒸發,而主角溫斯頓的獨立思考卻讓他對這世界所發生的一切產 生質疑,國家的歷史不斷被竄改,人民永遠不知道過去的事實為何,在這個革命後的世界,被黨塑造為比革命前更美好的世界,然而世人也就此認定在這極權統治下 是更好的,他們開始愛與信服老大哥所做的一切,高喊三句口號: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奴役、無知是力量

黨從小就訓練幼童必須監控父母是否有思想犯罪的嫌疑,男女之間的關係也遭到嚴重的控管,對於性更視為骯髒,所有親情、愛情、友情等人性正一步步被抹滅,舊有文字也被精簡為新語,即使是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都只是為了維持人民所該抱有的恐懼,主溫斯頓設法解開背後的迷團的過程中巧遇同具反動思想的女性朱麗雅,一同尋求反動組織的協助,找尋能夠推翻政權的方式,兩人的愛欲似乎是對抗老大哥政權的唯一力量,互相躲避電幕與思想警察的監視,只為了能夠爭取更多相處的時間,然而兩人在一次加入秘密組織後的途中遭到背叛,當我看到結尾時,那種無形力量勾勒起一連串的悲痛,當黨說2+2=5時,你必須相信這就是真理,然而溫斯頓在嚴刑折磨下仍堅信2+2=4是不變的,所謂的自由即是你相信2+2=4,不過可怕的是思想警察奧布賴說:我們不是為了製造殉道者讓世人崇拜,而是要治療你的思想缺陷,然後在將你消失,沒有人會記得你抵抗的事蹟,最後溫斯頓在殘酷的折磨下他的意志不斷被消磨,也欣然接受了2+2=5。

喬治、歐威爾將極權主義在1984做了完整的論述,徹底表達對極權主義、社會主義的諷刺與憤恨,主角溫斯頓所受的痛苦或許也反映著他晚年自身病痛纏身的過程,而在此書出版的隔一年1950年也與世長辭,我依然無法想像那種世界的到來,1984即使出版將近五十餘年,它仍是屬於未來的小說,那是一種永世對世人的警惕。

 
※1984
也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的其一其餘兩本則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扎米亞京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