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The Decemberists – The King is Dead

0 意見


時間流轉之快,當初的新興樂隊The Decemberists已經渡過了他們的第十個年頭,在獨立搖滾樂圈建立起自己獨樹一幟的風範。從民謠搖滾一路到前衛搖滾,曲風多樣的變換性在他們手中可以說是收放自如,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主腦Colin Meloy優異的寫歌功力,他在詞或曲的創作上都表現得相當出色。一個十年過去, The Decemberists的音樂將會走向何方,維持現狀還是重面革新,並沒有任何人知道,直到他們的第六張專輯《The King is Dead》面世後我們才終於有了答案。

眾所皆知Colin Meloy是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的擁護者,或許不少樂迷看到專輯名稱《The King is Dead》會猜測這是一張向The Smiths經典之作《The Queen is Dead》致敬的作品,但《The King is Dead》似乎沒讓人那麼好看透,裡頭的曲調結構大多是偏向於鄉村搖滾,朝這個美國的根源曲風吸取養分。

這張專輯是他們在Portland郊外的Pendarvis 農場所錄製,錄音室外不外乎是遍地花草、川息不絕的河流以及無窮盡的森林景觀,這樣的自然環境似乎也帶給他們相當多的創作靈感,甚至你只要聽著某首歌,就能感受到那股自然的神秘力在你耳邊跳躍。

不同於前幾張專輯的前衛編曲以及概念性,聆聽《The King is Dead》可以說是相當的輕鬆暢快,每首歌的旋律性都十分的好,當中比較特別的是他們還找來R.E.M吉他手Peter Buck以及民謠女歌手Gillian Welch前來助陣,Peter Buck分別在第一首〈Don't Carry It All〉彈奏曼陀林琴以及在〈Calamity Song〉和〈Down by the Water〉中彈奏吉他,Colin Meloy說到:「有不少歌曲都是效彷著Peter Buck的彈奏風格,那何不如就找他來為我們彈奏」,然而,這些歌曲的旋律對R.E.M的樂迷來說似乎還真的有點耳熟。

早在去年就聽到的第一支單曲〈Down By The Water〉我便覺得相當好聽,旋律的部分有點相似R.E.M的〈The One I Love〉,但口琴以及Gillian Welch合聲的加入給了歌曲更多豐富的層次。四個簡易的吉他和絃的便能創作出如此雋永的曲調,Colin Meloy彷如受到那些傳奇民謠歌手的精神傳承,以最簡單的方式寫出好的歌曲,只能說實在不簡單。

〈Rise to Me〉描寫著山川富麗的景色,使用了鄉村音樂時常出現的Pedal-Steel Guitar,滑潤的琴音與口琴的吹奏完整的將鄉村風味給體現出來,聆聽時宛如置於林中的徐風吹撫,千變萬化的風向,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將被吹向哪方。

〈Rox In The Box〉的曲調彷彿帶領我們回到中古世紀的酒館,人們舉杯慶祝著節慶的到來,鼓手以木棍為鼓棒敲打桌面成節奏,小提琴手站上木桌拉著琴弦,吟遊詩人唱著他們亙古不變的詩歌,一首時光錯置的仿舊舞曲。

之前對他們將會向The Smiths致敬的誤解,在聽到〈This Is Why We Fight〉後便像得到了些釋懷,這首歌有著那麼一點The Smiths的味道,尤其在吉他彈奏分散和弦的部分,或許這樣的曲調將會成為他們未來的主軸也說不定。

最後的〈Dear Avery〉帶著些許的傷感,向思念的人誠摯的呼喚,簡單的木吉他刷奏、踏板電吉他琴音、貝斯韻律,融合成一段告別的尾曲,如同Neil Young在《Harvest Moon》的那些歌曲般,甜蜜中帶點不捨的苦澀。

《The King is Dead》沒有宏偉的故事觀,前衛的長篇編曲,只有一首首貼近人心的復古鄉謠。The Decemberists的音樂總會帶我離開現代化的現實,航向那些我還尚未知曉的過往景象,如同翻閱歷史課本的第一頁至最後一頁,他們斑駁的古老詩歌始終能在當下閃耀出與眾不同的光澤。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No Age

0 意見

聽No Age的音樂就如同在滑板上直線加速,一時想來個帥氣的豚跳卻摔個四腳朝天,站起來再拍拍屁股,很痛也無所謂,年輕就是要這樣俐落爽快。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雙人組合No Age,團員分別是鼓手兼主唱的Dean Allen Spunt以及吉他手Randy Randall。其實他們早在No Age之前就已經在一個硬蕊龐克樂隊Wives裡一起玩音樂,Wives雖然只發行了一張專輯《Erect the Youth Problem》,但你可以從這專輯裡窺探出No Age的音樂根源,他們無疑受到了整個L.A深遠的龐克場景所影響。


兩年多前瞧見了他們第一張於Fat Cat所發行的作品《Weirdo Rippers》,很快的就被封面中一間殘破小店上斗大的No Age兩字吸引住,這兩個字似乎象徵了沒有年紀、永遠年輕,即使人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老化,心還是可以保持著在No Age的狀態,看著這兩個字就像看著那些五、六十歲的搖滾客在台上表演給人的感覺,「保持年輕的心始終是重要的」。

聽完《Weirdo Rippers》的當下,整個感覺是相當新鮮的。老實說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低傳真的歌聲,直線乾脆的鼓擊,粗糙的吉他破音,雖以龐克音樂為原形,但聲響聽來卻是相當富有實驗性。在〈Boy Void〉裡你可以聽到,即使沒有貝斯的低音,大鼓的敲擊依然能維持低音的韻律,不斷變換的吉他聲線更是令人聽得爽快。當中有不少兩分鐘的歌曲都會有一段小鋪陳,最後再進入一小段主旋律就結束,毫不拖泥帶水,乾淨俐落,像〈My Life's Alright Without You〉、〈Everybody's Down〉、〈Neck Escaper〉等都是短小夠力的上選歌曲。

不得不佩服Dean Allen Spunt一邊賣力打鼓一邊還要擔當主唱的功力,顧及拍子精準度的同時還得把歌唱好,這並非凡人能輕鬆做到的事,像No Age這樣兩人編制以鼓手為主唱的組合在樂團界算是少數,但縱使只有兩個人,也有著不輸大編制樂隊的超凡能量。


08年於西雅圖獨立大廠Sub-Pop發行的《Nouns》,逐漸在網路媒體上打開他們的知名度。《Nouns》整體的完整度比《Weirdo Rippers》來得好,不過也少了些我喜歡的實驗元素。他們的吉他噪音不再零碎反而變得飽滿後實,由龐克音樂的面向悄悄轉變為節奏快意的Noise-Pop,當中〈Teen Creeps〉、〈Sleeper Hold〉以及〈Brain Burner〉都是我很中意的曲子。


直到去年發行的《Everything In Between》,我覺得No Age的音樂在編曲上已經相當成熟,觸及人心的旋律不斷迴盪在耳邊。當你聽著第一首歌〈Life Prowler〉很不自覺的就會跟著他們唱著"My Life、My Life、My Life…."好像生活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主打單曲〈Glitter〉更是不用說的好聽,扭曲的電吉他聲響在奇異的空間滑行,聽著〈Fever Dreaming〉和〈Depletion〉又回到他們早期以速度感來決勝負的感覺,然而到了〈Common Heat〉又變得出乎意料的溫柔。專輯後半呈現了許多實驗性的噪音氛圍,甚至融入了些微妙的電子元素在內,欲可知No Age不斷再嘗試些新玩法,彷彿他們的音樂沒有極限,也沒有年紀限制。

三個年頭,三張專輯,自己也邁向二十歲後的第三年,好像自己也隨著他們的音樂成長。

No Age 將會於2011/2/19在台北公館的The Wall演出,歡迎大家一同來見證他們的現場能量,如果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年輕,好久沒看到有趣夠勁的現場表演,相信他們一定能在新的一年讓你重拾遺忘已久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