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獨立時代




「獨立時代」的英文片名A Confucian Confusion,中譯為「儒者的困惑」,而這也是楊德昌導演對九零年代台北社會的觀察,甚至是對整個中國儒家文化的反思,從我們小時候就被灌輸的道德規範、禮儀教條,而導致出中國人對情這個字的重視,以情為商,用情誼做為一種長期的投資,也就是如此,中國人的經濟開始逐步成長,靠著儒家思想的推力,台北開始進入富裕繁榮的光景,新的社會文化興起,但人們卻陷入更深一層的困惑,他們開始無法辨別情誼的虛與實,猜忌因此由心而生。

「獨立時代」雖沒有前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著龐大交錯的人物脈络,但整個的人物設定的架構卻相當縝密,並且安排人物性格的對立更能讓人感受強烈的差異性,其中最精采的莫過於是表現出每個人物裡與外的差別,或是對差別的誤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大家面前總是親切笑容可掬的琪琪,到最後卻被人誤會為裝出來的樣子,或是主持節目的Molly姐,在螢光幕前看似幸福美滿,但私底下卻有著失敗的婚姻。楊德昌用這些簡單的陳述表達這個社會已經喪失一種評斷的標準,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都已經混淆不清。

 當中對於傳統社會以及人性的嘲諷更是多的不勝枚舉。像是阿欽與Molly那種財團聯姻背後被禁困的愛情,還有被設入公司圈套的小明,Larry的善於心計與外表楚楚可憐,內心卻積極攀權勢的小鳳,每一個情節與人物精準無誤的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你可以說導演楊德昌不僅只是一個拍出畫面的導演,更是一個社會觀察家,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要給予觀眾怎麼樣的思維,用人物的對白來套出一番哲理,「獨立時代」這部看似荒繆喜劇的後頭,卻讓人不經嚴肅思考,這依舊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以及所要面臨到的問題。

最印象深刻的還是Molly的姐夫,他原本是一個寫浪漫言情小說的暢銷作家,當他試圖嘗試嚴肅性的作品時,銷路卻急轉直下,甚至被退稿,他認為現代人被餵食了太多想像幸福,如同麻醉劑一般,但內心又是何等空虛,而他所寫的新小說跟片名相同,也叫做「儒者的困惑」,內容是描述孔子轉世來到現在他所發明的儒教社會後,待人處事仍深受大家歡迎,但大家卻懷疑起他那待人處事的辦法是用裝出來的,他無法替自己辯解,無論怎麼解釋大家都認為他在自圓其說。這也是「獨立時代」最主要的核心命題,一直到Molly的姐夫被計程車撞到後,他又道出了一長串的真理,但最後又不知所以然,彷若楊導想透過這個作家來傳達一種解答,但最後又用引導的放式留給觀眾思索。

又也許,真正的答案就像那個山東腔調的計程車司機所說,「活的好好的,想那麼多幹啥」。假如我們不用去思考真理為何,真假為何,生存的意義為何,可能會活的愉快許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