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Ride Into the Sun
張貼者: pblue 於 晚上8:10 標籤: Personal, Sound Memory 0 意見一如往常,周一到周三的早晨九點,我騎著車燈斜歪的機車一路騎往台北市上班。路線始終規律不變,騎上忠孝橋橫過淡水河,下橋左轉市民大道,再右轉至復興南路,習慣這樣的路途後,我常常腦中在想其他瑣事而不自覺的就騎到目的地,下車時才恍然在心裡竊語:「哦,已經到了。」在騎車的過程中有種進入時光隧道的錯覺;時間彷如被膠水黏在定點上,停滯不前。
每當進入台北市,氣溫總是讓人感覺高了兩、三度,大量的汽機車、施工地開始繁忙的湧塞入你的視線內,此時,嗅覺正淺嚐著驚人的廢氣排放量,出門前穿上的外套,現在也熱的必須脫下,這樣氣溫與景象的轉變,的確頗讓人有進入到一座大城市的異妙感。你在這度過國小到大學十幾年的學習生涯,這裡有你大部分的朋友、你所愛的人,生活的時間有一半以上都耗在這座城市上。我與它的繫結關係似乎比想像中還要來的深遠。
你問我喜歡在這裡生活嗎,我想我是喜歡的,但相對的,我越是喜歡這裡也就越是厭惡這裡,不知為何會有如此矛盾的心情。那些剝削時間而來的金錢,過度的消費以及娛樂像是身上的瘤,與你擺脫不了關係;遍地高樓大廈所產生出的陰暗處則相對不減,人們得更加努力才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也或許這根本不是靠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當我用自己賺來的錢去購買商品時,感受到的不是金錢的遞減,而是關於時間的換取與流逝。即使如此厭惡你還是得奮鬥,還是得生活,但逃離此處到他方的心情卻始終在心頭。
我喜歡冬季的陽光,金黃色的光線照在身上不熱不刺,反而會感到被一股溫煦的氣圍所包覆。騎車在路途,想起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Ride Into The Sun〉;這首歌講的正是對他方生活的渴望,歌詞寫著:
"Looking for another place
Somewhere else to be
Looking for another chance
To ride into the sun"
"To the city
Where everything seems so ugly
When your sitting at home in self pitty
Remember you're just one more person
Who's living there"
此刻,拋除遠方的他方,我正試著騎向這城市範圍內的他方,最後的檔位,油門把手轉到底,朝著冬天的太陽前進。有些刺眼,那又如何。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Loomer – Ceiling
張貼者: pblue 於 晚上11:05 標籤: I'm a Shoegazer 0 意見喜愛Shoegaze音樂的朋友一定對〈Loomer〉這個字詞不陌生,它正是My Bloody Valentine在《Loveless》專輯裡的第二首歌,然而,來自澳洲布里斯本的四人樂隊Loomer即是承襲了這首歌的樣貌玩著Shoegaze音樂,這種由歌名轉變為團名的過程就好像是一種象徵性的傳承,從團名中就能微微看出他們音樂的脈絡以及內裡。
他們於今年年底所發行的專輯《Ceiling》相當能抓住我的耳朵,無論是女主唱Breannen幽幻迷離的嗓音還是吉他噪音的空間感都擁有著異常迷人的特質,具有某種黑暗不見底的深度。整體編曲的方式沒有特別明顯的主副歌旋律,所以聽起來些許含有實驗即興的味道,但也正因為如此,更賦予了歌曲許多窠臼外的變化性。
以Bass Line起頭的〈Enchanted〉挾著迷幻的吉他Riff,此後,吉他噪音的洪潮隨著鼓的落點瞬下而爆發,聽來非常過癮。Loomer除了受到My Bloody Valentine的迷幻噪音音牆影響,從〈Ceiling〉這首歌也可聽的出他們從Sonic Youth身上所習得的編曲方式,鼓的節奏直線速度般的行進,電吉他的反饋聲響流竄其中,呼囂般的噪音聽來個性十足,很有意思的一首歌。
〈French〉聽來更加的黯然不見光芒,Breannen的聲音猶如從噪音的深谷底呼喊出來,最後鼓點與吉他不斷反覆著樂句直至曲子結束。從〈Saving Daylight〉便能聽的出來他們不是屬於柔美的Shoegaze樂派,鼓與吉他刷奏的落點鏗鏘有力,具有速度感的節奏使人腎上腺素直升,激烈與破壞頓時同存。
《Ceiling》表現出他們對詮釋Shoegaze音樂的方式已經有很好的純熟度,曲子聽來不會與前人過度相似,甚至含有些不錯的變化性。如果你是喜歡幽暗氛圍的重度Shoegaze樂迷,相信一定不會對Loomer的這張《Ceiling》感到失望。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My Favorite Tracks Of 2010
張貼者: pblue 於 清晨5:13 標籤: Personal 4 意見依字母順序排列:
Air Formation -Low December Sun
AaRON - Inner Streets
Arcade Fire -Ready To Start
Asobi Seksu - Trails
Amiina - What are we Waiting for?
The Besnard Lakes -Albatross
Belle & Sebastian -I Didn't See It Coming
Beach House - Used To Be
Broken Social Scene - Meet Me in the Basement
Candy Claws - Sunbeam Show
Ceremony - Someday
Charlotte Gainsbourg - Heaven Can Wait
The Decemberists - Down By The Water
Danger Mouse & Sparklehorse - Just War (Feat. Gruff Rhys)
Deerhunter - Desire Lines
Envy - Light and Solitude
Ghost Society - Better Days
Gorillaz -Some Kind Of Nature
The Hundred In The Hands - Pigeons
Insect Guide - This City
James - Lookaway
James - Shine
Kent - Team building
Kyte - ihnfsa
The Indelicates -Sympathy For The Devil
Low Sea – Falling
Lali Puna - Everything Is Always
Monster Movie -Silver Knife
Midlake -Small Mountain
Maserati - Oaxaca
Massive Attack -Psyche feat. Martina Topley-Bird
The National - Terrible Love (Alternate Version)
The National - Conversation 16
No Age - Fever Dreaming
Northern Portrait - Life Returns to Normal
Philip Selway - By Some Miracle
Polar - The Boxer Part 1
The Radio Dept. - Heaven’s On Fire
Rökkurró - Sólin mun skína
School Of Seven Bells - Windstorm
Sun Kil Moon - You Are My Sun
These New Puritans - We Want War
Trembling Blue Stars - Cold Colours
Trembling Blue Stars - No More Sad Songs
Tunng - Hustle
Veil Veil Vanish - Exile City
The Walkmen - Angela Surf City
World's End Girlfriend - Les Enfants du Paradis
Weekend -Age Class
Wild Nothing - Confirmation
透明雜誌 -性的地獄
透明雜誌 -少女
薄荷葉 - Someone in My Mind
盪在空中 -公園邊的夢
傷心欲絕 -司機! 請你載我回家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Here
張貼者: pblue 於 晚上7:55 標籤: Indie Kids with Indie-Rock, Personal 2 意見這裡,總會有人會問我對未來有什麼打算,有什麼長遠的計畫,繼續讀書或者找份工作,我的回答常常都是:「到時候再說吧。」即使是從前堅決要走的路,現在我也不太這麼肯定了。我得自然的走到一個盡頭,答案才會出現在我面前。茫然的宿命壟罩在之上,像一團迷霧包圍著自己周遭,眼前的一切都是霧茫茫的一片灰白。我不甘於去屈服甚麼,甚至想要脫離人們遵循的架構來走,但那只會將自身拋到一個更大的問題裡,也讓我的思考線無限擴張,未來,我該讓自己的生活如何運轉。
還要符合誰的期待?他們在你身上模擬出一個未來的輪廓,想慢慢把你導入到那個輪廓,直至你與那個輪廓完全符合後,他們的內心才能完滿無憂,那並不是惡意的想望,只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對他人期盼的欲望」。但那始終不是你,只有你知道自己是誰,該站在這裡,或者那裡,又或什麼地方也不站,把自己放在一個Nowhere的狀態,如同The Beatles裡的Nowhere Man,又或者像是《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徹,獨立於時代的激昂變動之外,不與虛偽和假道學為伍,徘徊於自我無止盡的情愛追尋。
這裡,如果有人問我未來的生活到底要怎樣過才算對的起自己,我會說:「我想活的像Pavement的第一張專輯《Slanted & Enchanted》一樣,生活品質有點粗糙無所謂,但絕對不能失去樂趣,想亂叫就亂叫,想難過就難過,想快樂就快樂。」這不是什麼人生態度的東西,說要這樣過就這樣過如此一成不變,很直接的就像是你去聽這張專輯的感覺,每一次聽都有不盡相同的感受。挑剔來說《Slanted & Enchanted》的旋律性並沒有下一張《Crooked Rain, Crooked Rain》來得好,但也就因為那種粗製的不完美,反而更貼近生活的種種形態。
Pavement主唱Stephen Malkmus在〈Here〉的開頭唱著:"I was dressed for success, but success it never comes",才第一句歌詞就牢牢的抓住心頭。每當失意的時候,重覆撥放這首歌成了長久以來的習慣。你渴望做成的某些事,卻始終沒有如預期達成;有時你不屑成功,但又希望成功一次也好,有種生活即是由矛盾所總合起來的感覺。Stephen Malkmus的歌詞時常是抽象的,但音樂卻往往很貼近當下的心情。我常認為,即使看不懂歌詞,曲子也會引導你進入自己所想像的意義裡,不管意義的正確性與否,只要這首歌成功建立起你的想像力那就便是好歌了。
我尤其喜歡Peel Session版本的〈Here〉。沒有了專輯版本的慘澹落寞,Stephen Malkmus獨特的嗓音更加激昂,由粗厚的吉他噪音襯著底,轉為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形式,歌詞中的第一個Success也改唱成了Suck,句子的頓點瞬時變得強而有勁,人生的方向也從問句的疑惑變成了肯定句的堅毅。
"Everything's ending here",不論好與壞,所有一切都會在這裡結束,在那之前還得繼續走下去,沒有答案也得繼續走下去。在這裡,如果你還相信自己,事情總會變得比想像中的還要好。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30 Century Man
張貼者: pblue 於 晚上8:37 標籤: Experimental, Singer - Songwriter 0 意見最近總是不斷聽著Scott Walker的音樂,由早期的室內流行樂一直聽到近期較偏向於前衛音樂的作品,聆聽的過程彷彿經歷一場時光倒回與前轉的錯置巡禮。我相當喜歡六零年代末期所發行的《Scott》到《Scott 4》這四張經典專輯,這四張專輯幾乎可以說是一氣喝成的同質性作品,但每一張作品又含有不一樣的情緒以及風情在裡面;在那樣的時代,Scott Walker的出現無疑將室內流行樂的曲式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受比利時歌手Jacques Brel的影響,Scott Walker早期的歌唱方式蘊有一種豪放的浪漫情懷,他的嗓音時而深沉、時而高昂,音韻婉轉流順,欲然能將人吸入到他嗓音所產生出來的漩渦當中,那樣的漩渦充滿著洛杉磯到倫敦的街頭景色,一幅幅愛人相聚相離的黑白定像,以及夏季至冬季由窗櫺外看出的時代光影。
如果要從這四張專輯挑出我最喜愛的一張,那必定是《Scott 3》,《Scott 3》雖然沒有前幾張專輯如此恢弘的室內樂編曲,但減少樂器的相互交疊也使人將注意力轉回到他的歌聲與編曲的細節上,許多樂器加入的方式以及編奏都是十分微妙的,氣氛的營造也能輕易的將聽者引入到另一處美妙的情境。整張專輯滿溢不少鬱悶寡歡的曲調,從〈It's Raining Today〉開始,秋季的街角開始下起細雨,他抽著菸,透過煙霧的白濛看著愛人的臉龐,如此陷入了思緒的無限蔓延。
〈30 Century Man〉是《Scott 3》中的第八首歌,亦是Scott Walker在06年上映的紀錄片的名稱。這首歌與其他同專輯的歌曲幾乎是不同調性,沒有任何室內樂器的輔助,純粹只有一把木吉他彈奏,由三個和絃所譜寫出來的一首一分半的曲子。歌詞寫道:「看那侏儒與巨人,你想成為哪一個?如果你都不想成為兩者,就把自己冷凍起來像個三十世紀的人吧。」如同他自己,或許那些名氣的起起落落都已不再重要,他將自己拋向三十世紀外,也將他的音樂拋向時代的前端,Scott Walker從來不在同一個定點停滯不前。
由1984所發行的《Climate of Hunter》開始,Scott Walker嘗試了許多當代搖滾音樂的風格,亦將古典樂以及室內樂的結構轉變得更為實驗化,你可以感受到一股迷離的氛圍在其中。此外,他的嗓音也變得渾圓低沉,仿如將黑暗含糊在喉中,歌唱出一種詭譎的音韻,然而,這些轉變也象徵著向以往的樂迷揮手告別。
相隔11年後的《Tilt》,Scott Walker又走向了更深的黑暗處,在黑暗的深處破繭重生,他將實驗聲響的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你可以聽見所有歌曲的旋律性都呈現發散的狀態,簡言之,這並不是一張容易找到聆聽方向的專輯。但正當你覺得他已經玩遍所有路數後,加入4AD廠牌後所發行的《The Drift》中,他又做了各種不同的聲響嘗試,包括將敲打豬肉的聲響做為歌曲的節拍。當中所有歌曲的氛圍包括歌聲都聽來都像走進了一處幽暗的密林,在深夜聆聽時甚至會讓人不寒而慄,一陣的低吟,又一陣巨響傾到在耳前,你無法預料聲音將會由何處來又從何處去。總體說,《The Drift》實質是一場現代音樂的融合異變。
從第一張專輯《Scott》聽到《The Drift》,Scott Walker的音樂使人猶如置身於各種不同的時光場景中,豪邁、光明、鬱悶、陰暗,流行音樂到音樂解構,在此,你無法預知他(甚至是未來)的音樂又會往何處走去。他曾是歌謠時代的巨人,但他從不眷戀每雙眼中的迷戀,人們隨著他的音樂,回到過去又走向未來。Scott Walker,這位來自三十世紀的音樂紳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