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關於 Brit – Pop,九零年代的英式搖滾文化
張貼者: pblue 於 晚上9:36 標籤: Return to Brit-Pop這是寫給搖研社的社課講義,可能對英搖迷來說沒有太深入的樂團剖析
但搭配Jarvis Cocker與Brett Anderson可能在年底攜手來台
希望對剛入門英搖的朋友有些幫助,也順便替自己腦內的東西整理一次。
Brit – Pop(英式搖滾)這名詞的出現是源自於英國九零年代初期起所蓬勃的流行音樂文化,而這個文化的引爆點則是要追朔到八零年代末,由於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的保守主義使得英國的文化呈現死板呆滯的狀態,年輕人只能過著無趣的生活,甚至無所事事像是面對一面死寂的高牆,一直到曼徹斯特樂隊The Stone Roses(石玫瑰)在1989年發行了同名專輯才讓年輕人意識到自己可以起身擊破那面政治產物下的高牆,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搖滾音樂都成為年輕人們強而有力的反抗攻勢。
The Stone Roses被當地青年尊稱為「四位年輕的耶穌」。主唱Ian Brown有著憂鬱的迷人嗓音,吉他手John Squire精湛的藍調吉他技巧彷彿師承The Smiths傳奇吉他手Johnny Marr的神韻,貝斯手Mani跳躍性的bass line帶給曲子絕妙的低音鋪成,而鼓手Reni奇特的打鼓手法則是表現出Stone Roses最完美的節奏。這四個年輕的小夥子為曼徹斯特這個搖滾都市帶來新的榮耀,也成為英式搖滾發展最好的開端。
93年倫敦樂隊Suede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主唱Brett Anderson穿著皮衣以及中性的扮裝,不由讓人想起Glam – Rock之父David Bowie,而Brett陰柔的嗓音則是 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另一種浪漫的化身。Suede就代表著倫敦時尚雅痞外的另一種頹美,關於毒品、性、年輕與愛情的消逝去都成為歌詞中的詩篇。在Suede團員當中,吉他手Bernard Butler也佔著很重要的位置,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他手上那把鮮紅的Gibson ES-335,粗糙卻不失優美的吉他音色帶領Suede進入下一張經典專輯Dog Man Star,但Bernard Butler卻選擇在Suede的全盛時期離開樂團,那年是1994年,也是英式搖滾正式爆發的一年。
與The Stone Roses同鄉的Oasis是以Liam Gallagher與Noel Gallagher這兩兄弟為核心所組成的樂隊,他們在94年的第一張專輯Definitely Maybe中展現出相當自信的聲音以及吉他音牆,悅耳流行的旋律徹底席捲了全英國,彷彿承襲著六零年代披頭四的架式,成為英式搖滾流派中最經典的代表,專輯當中一曲Live Forever更成為英式搖滾的國歌。
同時,由四個藝術學院的學生所組成的Blur也發行了第三張專輯Parklife,他們反應著時下英國的生活狀態再加上音樂性的多變,相當受到樂迷們的擁戴。主唱Damon Albarn原本主修戲劇,但音樂以及年輕有力的唱腔才是讓他找到自我價值的地方,而帶著黑色粗框眼鏡的吉他手Graham Coxon受到Shoegaze樂隊My Bloody Valentine以及70年代龐克音樂的影響,在Blur中表現出過人的吉他天賦。Blur的音樂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晚期的他們還加入美式Lo-Fi,甚至是電子實驗的音樂風格,讓人為之驚嘆。
95年發生了英式搖滾史上最著名的事件The Battle of Britpop,當時Oasis與Blur的單曲在同一天發行,兩首單曲分別是Roll With It以及Country House,在媒體的操弄下成了兩大樂團的對決,一邊是代表工人階級的Oasis,一邊是代表中產階級的Blur,兩方支持者互相較勁,最後Blur以274,000 的銷售量勝過Oasis,但這並不能帶表任何階級的輸贏,只不過是一項媒體無聊所製造出的紛爭。
Pulp樂團95年發行的專輯Different Class,也正是反應著社會不同的階級,在經過不受重視的前三張唱片後,94年發行的His 'n' Hers逐漸受到樂迷喜愛,Different Class當中一曲Common People的出現成了英式搖滾的另一首國歌,主唱Jarvis Cocker對於社會的觀察以及心酸戀情的歌詞,還有搔首弄姿的舞台魅力,更成為他獨樹一幟的地方。
此時在牛津,一個搖滾史上最重要的樂團正發行他們的第二張專輯,而他們正是Radiohead,擺脫了第一張專輯Pablo Honey不成熟的吉他搖滾風格,在第二張專輯The Bends中Radiohead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主唱Thom Yorke自溺深淵的嗓音契合著所有慘情人的傷痛,而Jonny Greenwood的吉他聲響更帶領我們橫越天際,樂迷們總是可以在Radiohead的音樂中找到更深層的感觸,即使後來的他們到達更遙遠的實驗音樂國度,我們仍懷念這張專輯最純粹的吉他演奏。
Manic Street Preachers的主要作詞人Richey James從人世消失後,團員們重新整頓出發,在96年發行專輯Everything Must Go。褪去上一張The Holy Bible強烈的龐克曲調,批判意識,他們嘗試找到旋律的軸心加入弦樂的編制,從喪失團員的悲痛走出,主唱James Dean Bradfield還是保有他過往歌喉的力道,每一首曲子都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光明面,這也使得Manic Street Preachers接上英式搖滾的軌道。
96年也是Placebo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的時刻,主唱Brian Molko雌雄莫辨的外表和嗓音對聽眾來說相當印象深刻,生猛的電吉他撥弦迅速的在你耳邊回響,這讓Placebo的音樂多少也帶著龐克的氣息。在97年的Without You I'm Nothing發行後,他們受到更廣大的歡迎,毒品、雙性戀等議題不斷在專輯中發酵,我們總是在Placebo找到一種難以言語的另類情感,有點灰暗中帶著悔澀。
英式搖滾中弦樂被使用的最令人深刻的歌曲莫過於是The Verve的Bitter Sweet Synphony,這首歌出自於他們97年的第三張專輯Urban Hymns,但早期的他們則是玩著迷幻的太空搖滾或是瞪鞋樂風,這也使得他們樂迷分成兩派,有人認為第一張專輯A Storm In Heaven太過艱澀難消化,也有人認為Urban Hymns太過像主唱Richard Ashcroft的個人作品。Oasis曾寫過一首Cast No Shadow給Richard Ashcroft,看得出Oasis也是The Verve的歌迷,不只如此,Mansun樂團的命名也是取自The Verve的歌名A Man Called Sun,可見The Verve在英式搖滾的地位之龐大。
Mansun在97年的首張專輯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中就展現出宏大的氣度,無論是曲與曲之間的完美連接,還是Paul Draper伸展自如的嗓音,或是吉他旋律的飄邈優美,都稱得上是完美的作品,而在下一專輯Six則呈現前衛的編曲風格,像是受到Pink Floyd的影響,Paul Draper的廣音域也在Six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音樂性也足以媲美Radiohead的經典作品Ok Computer。
英式搖滾對於整個九零年代流行音樂的影響相當龐大,除了與當時美國的車庫搖滾並駕齊驅外,還帶動整個英國的流行文化,音樂、服飾、政治的反動,但英式搖滾的興落也好似從樂隊們支持布萊爾的競選到對他執政的失望,不過對樂迷來說,這也是英式搖滾最黃金的十年,即使許多樂團早已解散或者變格,但對整個搖滾樂史來說已是最輝煌閃耀的一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請問一下,台北市哪裡可以買到oasis的吉他譜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0/20/2009 10:45:52 AM)
這我就不清楚了,因為網上可以找到譜,所以沒有特別注意哪裡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