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Giles Corey - Giles Corey

0 意見
Giles Corey是由Have A Nice Life主唱Dan Barrett所化名的另一項音樂計劃,在聽完整張《Giles Corey》同名專輯後,我又回過頭去聽Have A Nice Life三年前的作品《Deathconsciousness》,這張極具野心的專輯無疑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愛的專輯之一,然而兩著相較起來,Dan Barrett確實將一些Have A Nice Life的音樂實驗元素帶到《Giles Corey》裡,諸如黑暗色調的環境聲響、回聲感的殘響鼓擊、低傳真效果的吟唱,只不過《Giles Corey》的基調是以Acoustic的吉他民謠為主,並且在詞曲本體上更加私人,延續著死亡意識,主題圍繞在Dan Barrett自身試圖自殺數次的經歷

十六世紀的巫師審判事件中一名Giles Corey的巫師因拒絕承認罪刑被重石壓刑致死,聆聽Giles Corey的過程中也同樣感受的到那種被一顆顆巨石逐漸壓頂的沉重感,以重度來說,幾近可以跟Mount Eerie的《Wind's Poem》相比,融合黑金屬的《Wind's Poem》可以說是我近期聽過最重的民謠作品,但《Giles Corey》給人感覺的重度又比較靠近於精神上的,那種沮喪到極致的沉重,從第一首〈The Haunting Presence〉中便能感受到Dan Barrett的中魔狀態,琴鍵鋪陳的前奏,回聲感厚重的人聲,搭上敲擊心臟的大鼓與行刑式的鐵鍊聲響,在曲末,你甚至可以想像他在鋼琴前胡亂彈奏的發狂模樣,說是精神分裂也不為過

Blackest Bile〉沒有首曲的分裂感與懾人的氣勢,著實是一首好聽的Acoustic民謠,後段的回響大鼓與木吉他刷奏做了很好的搭配,迷離的環境音也替歌曲添了幾分空間感。〈Grave Filled With Books〉使用了溫和音色的電吉他聲響,描繪他徹夜無法入睡,與書籍那些難以數清的文字共枕,如同書頁覆蓋在他的墳上,也覆蓋上了他的孤寂

Spectral Bride〉如同古老的木吉他歌謠,層疊的嗓音替歌曲覆上一色褐灰,雙琴鍵聲的加入,彷彿為他的沮喪帶來一絲絲希望。〈No One Is Ever Going To Want Me〉以幽暗的細微聲響為前奏,其中一段歌詞:"New england is mine, and
it owes me a living
",無非是從The Smiths的〈Still ill〉引用而來,曲末,Dan Barrett突如來的喊叫便將所有樂器導入歌曲,不斷唱著:"I want to feel like I feel when I'm asleep",將曲子的情緒張力擴張到最大。

專輯裡最沉靜的一曲子莫過於是〈A Sleeping Heart〉,但歌詞卻異常悲傷,他唱著:如果我死了,請拿起石頭在我的墓碑刻下這些孤單的字詞:「我該如何喚起你沉睡的心?」,Dan Barrett如同將一封自殺前的遺言寫成一首平靜的悲歌

終曲〈Buried Above Ground〉重覆著首曲的中魔詞句,所有的樂器的磅礡合奏猶如下葬前的進行曲,後來,他依舊欲想將自己埋葬在塵土之下。

專輯還附有一本一百五十頁的精裝小書,內容講述Dan Barrett個人在沮喪中掙扎的故事與自殺經歷,以及一位輪迴理論學者Robert Voor的事蹟,相信這本書能讓樂迷更加了解這張專輯即使《Giles Corey》是如此沉重的作品,但我仍是欣賞Dan Barrett在音樂上的表現,他總能在實驗性與歌曲的旋律性中取得平衡,而這張Giles Corey的作品也再次證明了他優異的寫歌能力;還是希望他不會被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給沉壓窒息,因為我們依然期許能聽到他更多的作品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落日飛車 — Bossa Nova

0 意見

開始聽落日飛車的首張專輯《Bossa Nova》之前,他們音樂最初給我的印象是玩著八零年代的復古電音,孰不知他們現在的曲風已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撥下《Bossa Nova》的第一首歌時,馬上就擊碎了我對落日飛車既定的音像模組。

他們在《Bossa Nova》中以傳統搖滾的三件式樂器中玩起了六、七零代的藍調、車庫搖滾,帶有十足的草根味,聽來雖復古的令人懷念起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Cream等團,但絲毫不帶有一點陳舊感,整張專輯的重點著重於韻律當中,充滿即興的趣味,時而迷幻,時而慵懶,吉他、貝斯、鼓的各個聲軌錄製皆有到位。

〈Bomb of Love〉猶如從Lou Reed的《Transformer》所變形而來的曲子,清脆的吉他刷弦伴隨輕盈的口哨聲,以鄉村感的電吉他獨奏做結,形成一首漂亮的小曲。貝斯的韻律在〈No Man's Land〉中表現得亮眼,整首曲子如同披頭四的迷幻流行曲,使人乘著節奏飛梭宇宙。

個人很喜歡這首帶有點Ska風味的〈Hogi Hogi La La Jo〉,反覆的吉他Riff與紛亂鼓點的組合實在有趣。〈A Little Piece Of Sadness〉的間歇吉他刷奏與輕肆的節奏則讓人想起The Strokes,好一首車庫搖滾復興曲。而〈Pinky Pinky〉純粹返回到六零年代的車庫搖滾,粗糙的吉他破音,低傳真的嘶吼,直線的吉他獨奏,簡潔又有力。

〈Little Monkey Rides On The Little Donkey〉給我的感覺就像他們的團名,在落日餘暉下乘著飛車墬落,藍調的吉他音階給了曲子些失意的浪漫。兩首同名曲〈Blues〉,前曲是深情情歌,後曲則前衛猛烈,將藍調搖滾兩種全然不同的面向展露無疑。

整張《Bossa Nova》充滿著多元的復古元素,除了濃厚的懷舊氣氛,還暗藏了些夏日的南洋風味,在放鬆之餘還能隨著韻律起舞。終曲〈My Monday Throne〉的確是專屬於落日飛車的Bossa Nova,當小號聲一出,你從猜不著他們的音樂還會帶給你什麼樣的驚喜。

                                                                                              原文刊載於iNDIEVOX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自由

3 意見


     在閱讀完《自由》一書後,我一直思索作者Jonathan Franzen在本書所要闡述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仔細回想著書中情節,Jonathan Franzen幾乎顛覆了我對自由的看法。原來我們所認知的自由,一直都是在當下那種脫離約束,身心靈解放瞬間的快意感,但《自由》所描寫的則是人們在自由之後所造成的衝突與碰撞。作者在書中以柏格蘭這個美國的中產家庭為核心,由這核心擴散開,精準描繪自由主義在美國盛行下所產生出的連帶效應。

     在第一章節〈好鄰居〉中,作者以俯瞰的視點寫出柏格蘭夫婦如何在聖保羅將家庭組織起來爾後卻又搬離此地移居華盛頓,並夾雜著鄰居們對這對夫婦的觀感,但這個視點是屬於表層的,我們只看的到人物外在的性格以及行為,如父親沃爾特是個知識份子、環保主義者,離開3M公司致力於自然保護協會的工作,母親佩蒂學生時代曾是籃球隊員,如今熱衷於家庭,溺愛她的兒子喬伊,造成他兒子後來的叛逆離家。從這個篇章看來,整個家庭在自由主義的氛圍下,彷彿被推上懸崖邊搖搖欲墬。

     而第二章節〈錯誤已經鑄成〉實為佩蒂的自傳,作者將視點切換為佩蒂這個角色本身,以時序來講述自己過往的回憶,包括她父母對她的不重視所造成的傷害,沉迷藥物的好友對她的愛慕和依賴,以及與沃爾特和搖滾樂手理查之間糾纏難解的情感習題。我們從這篇自傳中,更深刻的了解到佩蒂為何在後來將自己奉獻給家庭,甚至對自己的兒子付出過多的愛,最後又是如何迷失於理查叛逆的魅力,埋下家庭崩解的種子。

     Jonathan Franzen在本書多次以這種裡層/外層的手法將每一位主要人物塑造出來,使得讀者很容易的進入角色的心境,與同樣擅長書寫美國中產家庭的作家John Updike相比,Jonathan Franzen雖無法像John Updike有著細膩、工筆畫般的文字功力,但他淺顯精要的書寫方式的確讓故事進行的相當流暢卻又不失角色的深度。

     我想,《自由》會如此受到好評的緣故之一在於故事本身與時代的繫結,經歷過布希政府,九一一自殺攻擊,伊拉克戰爭,再到歐巴馬上任美國總統,《自由》與當代美國史可說是脫不了關係,也就因為這樣的關係,讀者對於角色所談論的事物相當能夠感同身受,當我讀到主角沃爾特一直關注世界人口過剩的問題時,新聞媒體正報導出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大關並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實在不得不佩服Jonathan Franzen對於時代脈動驚人的洞察力。

     然而,對於喜愛搖滾樂的樂迷來說,還能在《自由》中讀到不一樣的興味,藉由沃爾特的好友理查這個角色,你可以窺探到一些美國搖滾樂/獨立音樂場景的樣貌,無論是Bob Dylan對理查的影響,還是邀請The White Stripes來為公益活動演出,或是由角色的言論所提到的一些樂團/樂手像是:Iggy Pop、Sonic Youth、U2、Bright Eyes、Jeff Tweedy、Ben Gibbard等,不經會讓人覺得,原來作者對這些次文化場景也有一番研究,甚至藉理查這個憤世忌俗的搖滾樂手來批評現在的流行音樂。在這個音樂檔案數位化,歌曲變得廉價的時代,理查自我調侃著自己的音樂如同口香糖般,嚼久了便覺得無味,並質疑現在的搖滾樂是否還存在顛覆的價值。搖滾樂向來被當作一種自由、反叛的象徵,但在自由經濟底下被商業收編後,它反倒成為一種可包裝的商品,人門關注它所帶來的利益和流行品味似乎遠超過於它所能帶來的精神與內在價值。

     回到沃爾特這個角色身上,作者其實帶有諷刺意味來描寫沃爾特這個知識份子,當他傾心於保護稀有鳥類的同時,卻要犧牲掉當地居民的居住權利,當他在想解決世界人口過剩的方法時,卻跟妻子佩蒂擁有兩個孩子,甚至還反對他的婚外情對象拉麗莎做結紮手術。沃爾特這個角色充滿了自我矛盾,他只是想做個好人,試著當個好父親、好丈夫,自由的想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沒想到卻也犧牲了他人的自由,到後來失去了所有成為孤單且偏執的一個人,相反來看,他的妻子佩蒂亦是如此。

     不過故事到了最後,作者依然讓角色在互相傷害彼此之後進行了和解,或許有點隱晦,但原諒彼此似乎是每個自由個體在互相傷害後的解答,我們也在他們的傷口之上看見了一點真實的痕跡,畢竟在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存在著眾多難以解決的對立與難題。

     鳥類對人們來說是一種自由的象徵,當沃爾特保護著它們的同時,意即保護著屬於他的自由。對照《自由》裡的每個角色,當書中人物在保護自己的自由時,卻也展露出自己自私的模樣,模糊了道德的界線。

   《自由》的格局實在是無庸置疑的龐大,由個人、家庭、社會,至文化到環境,作者Jonathan Franzen對近代美國社會的觀察近乎細微,當然,我認為最精采的部分乃至於他將一個龐大的家族譜系描繪的栩栩如生,尤其在於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在閱讀完這些篇章之後,不經讓人認為《自由》能被稱之為世紀之書的確一點也不為過。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力量的軌跡

0 意見
有天,年齡小我十幾歲的孩子執意要和我較量腕力他是個熱愛棒球,身體健碩的孩子。雖然我有著年齡與體格上的優勢,但他憑藉每日投球所鍛鍊出來的臂力仍不可小覷,畢竟我與同輩相比身形相對瘦弱,也沒有鍛鍊臂力的習慣,所以面對這突來的挑戰心裡還是有著幾分或許會輸的想法。

他將被日照曬得黝黑的手臂擺在桌上,蓄勢待發的弓著臂彎,而我也二話不說的將手掌握入他的掌心,準備這場力量的抗衡。倒數著三、二、一,兩方的腕臂便往相反的方向施加壓力。剛開始,我試探著不出全力,但他的臂力的確不小,使得雙方的手臂都僵持在正中央,無從倒向任何一方,直到他的力量稍稍耗盡,我才使盡全力讓他的腕臂平倒在桌平面上。

無從得意的勝利雖屬於我,但我始終明瞭,等他到了我這個年齡,他所擁有的臂力將遠超越我。這讓我想起那些仗著年齡優勢的人,其實沒甚麼值得驕傲的,隨著時間黑洞般的能力,那些自身曾有過的力量都將被吸入無底的黑暗,一切老化,然後死亡。

孩子總喜歡用外在的力量來證明自己,他們用與生俱來就擁有,亦或後天訓練習來的能力來和其他人較量,競賽的輸與贏是他們時常關注的事。無論甚麼樣的競賽,都比他們上課、寫作業來得容易聚精會神,來得容易投入。我無法明確的說出時常的競賽是否會扭曲了孩子們心裡的甚麼,或許輸贏的概念因此被強烈加深在他們的腦海中也不一定;贏成了件必要的事,輸卻令人沮喪。

他跟我說,他不喜歡讀書,所以可能讀到高中就不會再讀了。我想起比腕力時所握到他手上的厚繭,那是一般孩子所不會有的,尤其是像我這樣生長在都市的孩子;握一個人的手彷彿能感知他的經歷。那時我只說:「做你想做的事吧,喜歡打棒球就繼續打下去吧!」 但我實際還想說的是,希望他能多讀些教科書外的書籍,讓自己心裡的力量再強壯一些,不再升學也無所謂,但要學會如何思考以及理解這個世界的樣貌。不知怎麼,我沒說出口,可能我只是討厭自己說教的樣子。

在夏天的艷陽下,他與其他孩子在操場的綠地上練習著投球。他由手套拿出球,使勁力的揮動手臂與手腕將球拋出,球速直的拋向前去,從遠方看去,身體的動作與球的速度是一個完整精確的連續律動,我想,那的確是一種屬於力量的軌跡。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Doodle - Sacrifice in Despair

0 意見

在那些絕望的時刻中,犧牲成為了宿命,也成為Doodle首張專輯《Sacrifice in Despair》的誕生。聽著《Sacrifice in Despair》裡豐富的聲響,不經會讓人覺得這組樂隊一定有著大量的音樂聆聽量,然後從中吸取養分,嘗試過許多的電吉他效果器實驗,最後才將所習得到的東西內化完全,進而轉化為自己的創作。

Doodle的音樂脈絡中流竄著八、九零年代新迷幻搖滾的血液,你可以在他們的曲子中聽見Spacemen 3以降樂隊所建立起的迷幻太空聲響,以及受到將早期迷幻音樂重新詮釋的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和The Warlocks等新迷幻樂隊的影響,當然還少不了Shoegaze名團Slowdive迷濛似幻的低吟旋律與電吉他音牆。 

作為序曲的〈Entrance〉引領著聽者進入他們音樂的迷幻隧道,無縫銜接著〈Dirty Fairy〉以及〈Limbo〉聽來一氣呵成,以空間感的效果器築構起聲音的場域,再刷奏粗噪的破音吉他,讓噪音效果成為曲子行進的要角,甚至在歌曲四處皆可聽到反饋殘響,而殘響也使得整體的聽覺空間變得更加立體。 

〈Something We Forgot〉與〈Lost in Blue〉讓專輯蒙上一股憂鬱的色彩,使人猶如走入隧道許久後卻瞧不見盡頭似的迷茫。〈Chronic Suicide〉則流露出與其他曲子不同的氣質,帶著Indie-Pop的旋律聽來好似The Vaselines的〈Jesus Wants Me for a Sunbeam〉,因此不知此曲是否為另類的致敬。〈Addiction〉來回穿梭耳際的聲響更讓人沉醉於他們把玩太空搖滾的無盡漂浮中。 

雖說英語的唱詞不免讓人聽來與國外樂隊難以有所鑑別,但《Sacrifice in Despair》在聲音的組成與編曲上聽來流暢且細膩,空間感相當的棒,聲響極具有變化性,對喜歡新迷幻搖滾的台灣樂迷來說,這張專輯绝對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原文刊載於iNDIEVOX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雜字

1 意見
當我們在思索未來的時候,遺失的卻是存在於當下的感覺,陷入對遙遠未來層層想像的漩渦中,理想的雛型看似離自己相近,幾乎觸手可得,但那也不過是如煙般的薄弱幻象,只要旁人以嘴輕輕吹拂,一切便隨著不經意的氣息煙消雲散。

未曾如此平靜。清晨五點,還未思考接下來得做的事,腦袋尚未完全清醒,獨自一人站在道路的雙黃線上,雙向車道沒有任何往來車輛,只有號誌燈孤獨明滅著燈號。路的一頭通往山邊,另一頭則直直通往市中心,而我則抬著頭,望著透明的淺藍色天際﹔在那瞬間,存活在當下的感覺變得無比強烈。

彷彿,死亡與新生的宿命融合在這片蒼穹上,而我從未留下一刻去觀看這舉目所及的超現實景象﹔景象雖在腦中成為美好卻慘鬱的詞句,但當日陽從雲層滲透出微光,現實便逐漸從沉睡中甦醒,擊退了超現實的想像。那些沈浮在腦海的字詞隨即陷落到無底洞內,迷失了去向。

淅瀝瀝的秋雨漸次滴落在黑色的薄外套上,而滴珠被吸入深色絨棉的黑暗之中,直到臉上完全感受到雨的擊打,自己才從失落之中清醒過來,那些責任,忙碌的瑣事隨即攀爬上心頭,佔據了思考的大半部份,而我只能把一些還來不及記下的感知藏諸在記憶的後頭,並祈禱在這些時日過後我還能完整記起。

我還未能記得什麼。我不會記得新生之時初來世上的感受,也不會記得死亡瞬間以及過後的痛楚亦或平靜,新生與死亡將記憶排除在生命的門外,即使人們再自私貪婪也無法擁有這兩樣記憶。它成了神聖的標記,使得生命伴隨著記憶存在於這兩個標記之間,只要跨越任何一處,都屬於記憶的黑暗時期。

現在的人們沒有時間沈溺於神秘的思考,所有的一切都像被制度驅趕著,只有目地與達成、苦勞與報酬。他們總是坐在那張蓬鬆的皮椅上,跟你大放厥詞的說著:「人生在世,時間有限,請好好把握。」孰不知,時間與自身的關係是任憑自己所掌控的,那怕只是在孤自的當下去感受週遭的萬物,時間也無法將你緊緊抓住,成為你的枷鎖。在霎那,已是無限。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Sebadoh @ The Wall

0 意見

美國獨立搖滾樂隊Sebadoh的首次來台,對許多喜歡八零年代另類搖滾的樂迷來說是一件相當驚喜的事;他們音樂中那種粗製濫造的低傳真精神影響了無數後輩樂隊,而那樣粗曠不經修飾的精神也正是他們音樂最迷人之處。自Sebadoh創團的二十五個年頭後,我們終於能有機會在自己的家鄉聽到他們的現場,這樣的感覺就如同與許久不見的好友相見一般,心裡總會想著:「久違了,好友。」

演出當晚,頂著捲髮的主唱Lou Barlow用台語向臺下的觀眾們打招呼,貝斯手Jason則穿著Led Zeppelin的T-Shirt蓄勢待發,當Lou刷彈開場曲〈On Fire〉的前奏,鼓手Bob便慢慢開始打著沉穩的鼓擊,Jason的Bass韻律也厚實的搭在節奏上,這時,全場一陣熱烈歡呼。

表演揭開序幕後,Lou不改他幽默的個性在舞台上喃喃自語,也不斷的提醒著自己不要睡著。當他唱著經典曲目〈Skull〉時,我們的雙腳如同踏上滑板隨著電吉他的刷奏騁馳在無人的街頭,緊接著的〈Rebound〉更是讓人猶如跳上彈簧床,身體不由自主的想跳上跳下,粗噪的電吉他破音不時像電流般穿過身體,從未想過他們的現場如此具有能量,而我想,這時Lou才正從自己的音樂中清醒過來。

在Sebadoh的現場中存在這兩種不同的靈魂,除了Lou之外,另一個則是Jason所創作的歌曲。當Jason擔任主唱,背起電吉他時,Sebadoh瞬間變成一組硬蕊龐克樂隊,快速的電吉他獨奏,加上聲嘶力竭的呼喊,完完全全呈現出搖滾樂最原始的爆發力。他們的現場絕對比專輯Hardcore上好幾倍,而Lou也徹底展現他在Dinosaur Jr.彈奏貝斯的功力,由貝斯所刷奏出來的重低音與Jason的強韌曲調作了最完美的搭配。

〈The Freed Pig〉是我最期待聽到的曲子,當Lou唱著那些歌詞,總會讓人想起他與Dinosaur Jr.主唱J Mascis之間的愛恨情仇,不過更多的是Lou的自我調侃,但以往的那些紛紛擾擾都已過去,如今這兩位獨立搖滾界的巨頭依舊待在同一組樂隊裡玩著音樂。

Sebadoh的每首曲子雖然只有一至二分鐘,但每一首都是不拖泥帶水的直擊人心,整場演出總共唱了三十二首曲子,算是非常的有誠意。看著已四十五歲,有點微微發福的Lou仍在舞台上賣力的刷著吉他,彷彿能體會到有什麼東西在他身上是從年輕到老都不會變的。

聽著Sebadoh的現場,我懷念起那個科技尚未極至發達的年代,還有一捲捲的音樂卡帶、MTV音樂台上的另類搖滾樂、厚重的膠捲相機、遠方寄來的信紙。而在這震耳欲聾的搖滾樂聲中,有那麼瞬間,我們的確重返了那逐漸遙遠的八零年代。

                                                                                          原文刊載iNDIEVOX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Stephen Malkmus and the Jicks - Mirror Traffic

0 意見

在秋老虎的天氣下,炙熱的豔陽照射在黝黑的手臂上,不時感到有些刺痛,但我無法從這裡逃開,就像隻籠中虎,嘶吼卻沒人理會。但聽著Stephen Malkmus在〈Tirgers〉唱到 ” We are the tigers , we need separate rooms”又覺得他說的很對,待在孤獨的牢籠有時總比與人形成對立來得好些,那些分歧的意見所製造出的衝突已經傷害彼此太多。

即使我很喜歡Pavement的音樂,終究沒能趕上他們重組的巡迴演唱,只能在家撥著音樂,自個兒唱著他們一首首扭曲歪斜的調子。我們都知道Pavement可能不會再有新的作品,但卻並不會因此感到遺憾,畢竟主唱Stephen Malkmus還是依舊在寫歌,雖然少了些年輕氣盛的嘶吼,不過從他的音樂聽到的仍然是Pavement的延續,尤其在這張《Mirror Traffic》更是顯著。

或許是製作人Beck喜愛Pavement的《Wowee Zowee》,所以《Mirror Traffic》的走向聽來與《Wowee Zowee》有些相似。在即興的編曲當中又不喪失旋律性,整體聽起來比Stephen Malkmus And The Jicks的上張專輯《Real Emotional Trash》還來得容易入耳,沒有冗長的曲子,每首歌的節奏都掌握的相當好。

以木吉他撥弦為主奏的〈No One Is (As I Are Be)〉,Stephen Malkmus的嗓音始終維持著一貫的慵懶,哼唱著簡單的旋律,卻意外的深刻動人。單曲〈Senator〉以幽默大膽的歌詞隱射出政治意涵,狂放的電吉他刷奏與鼓擊此起彼落,這首歌也聽得出Stephen Malkmus與The Jicks長年來合作的默契,每樣樂器的演奏都相當到味。

〈Stick Figures In Love〉是另一首我很喜歡的曲子,Beck也在其中參與演奏,不管是電吉他獨特的音色還是貝斯的韻律都相當吸引人,孰不知Stephen Malkmus的歌詞到底在寫些什麼,有時候他也許只是為了配合曲子的音調所唱出些字詞,卻讓樂迷個個迷失在他難解跳脫的詞句疑陣中。

《Mirror Traffic》整張專輯都很合我的胃口,很久沒聽到這麼有個性的搖滾專輯了,當然,那樣的個性也是屬於Stephen Malkmus自己的;在我心目中,他至使至終都是獨立搖滾樂界的傳奇。走路歪歪,隨風搖擺,大聲吼叫,他會說:「顛倒的世界正是我們的所在。」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馬克白 - HANDS

0 意見

還記得初次瞧見馬克白演出,他們在試音時彈奏了Joy Division / New Order的名曲〈Ceremony〉,當前奏一出,馬上就強烈吸引到我的注意,這首歌對無數喜愛後龐克的青年們而言就像是一個獨特的印記,他們彷彿在說:「如果你喜歡這首歌,那你或許會喜歡我們的音樂。」不出所料,當吉他、貝斯、鼓猛烈齊發,復古鍵盤聲響一出,馬克白的音樂果真擁有這首曲子所傳承下來的血脈。

好聽的後龐克音樂,在各樂器的表現上都必須層次分明,旋律含括些黑暗的意念,但在編曲上也容易落入型式的窠臼,不過馬克白在專輯《Hands》中所展現出來的思維卻相當不俗。他們的編曲偏向於千禧年後後龐克復興時的新一代樂隊們,如同近年The Horrors和Editors將八零年代的合成器旋律融入後龐克的曲式裡,甚至在他們反覆的吉他刷扣和速度感的鼓點中,也可以讓你感受到Dance-Punk那般的跳舞節奏。

序曲〈All In〉由緩慢的吉他旋律開始,在逐漸加快樂器節奏,給人十足的聽覺暖身。〈Shadow Killer〉裡激昂的電吉他刷奏與合成器的旋律完美的契合在一起,著實聽來刺激。〈Ant Glasses〉與〈Louis Ninetten〉的合成器音色聽來十分具有電玩感,在那層層灰暗的吶喊旋律下,還藏著些許的趣味。

以〈Love〉這首演奏曲為分界,專輯才正要開始進入高潮,尤是倒數三首更是令人聽的過癮。〈Spin〉的Bass Line绝對是整首歌的亮點。〈New Universe Order〉中扭曲的合成器鳴響與綿密的鼓點連成一氣,不斷變換的樂器橋段將情緒繃上到最緊。他們的壓軸曲目〈Red Light City〉擺在專輯最後勢必讓人感到意猶未盡;看著入夜城市的閃爍霓虹燈,不可抑制的黑暗情緒才正要開始蔓延。

《Hands》的音樂類型在台灣的獨立搖滾樂壇中绝對是少見,即使吸取西方養分,他們也把玩的相當不錯;當你聽完馬克白的音樂後,不經意會發現,台北與曼徹斯特間的距離似乎比想像中來的靠近。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兩星期

0 意見

還未黃昏的不遠前方
讓他淺紅的唇
追逐妳
不完美的鵝蛋臉龐

還未碰觸的生澀手心
讓牽絆期許著引力
忽遠,忽近
調皮游移著親密距離

他有顆耿直的心
可以在妳的紅色大衣內
為妳深藏已久的憂鬱,唱首
苦澀的小曲子

在煙火暗滅之前的夜晚
世界頓時悄然無聲
這星球彷若將我們孤然遺棄於外
無所謂,只要妳依然笑著

在那些逐漸被淡忘的景色中
兩個人用了未有過的力氣
來爬出愛的深窄坑洞
有些傷口
無所謂,即使妳是我兩星期的戀人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Suede @ Nangang Exhibition Hall

0 意見
雖然九零年代並不屬於我,但今晚,我彷彿感覺那年代離自己很近,也讓我不斷回想起初聽Suede的那段時光。

高中時,髮禁剛解除,我們每個人都急著將自己的髮尾留長,並用盡所有方式來獲得一個帥氣的髮型,渴望獲得異性的認同,著迷隨身聽裡所有我們所謂的英式搖滾。我看著教室桌上的那紅色罐髮蠟,第一次聽Suede的音樂,心想,這團主唱的聲音實在怪到不行,一股陰氣圍繞在耳旁,讓我感受到一種性別錯置的迷亂,剛開始挺不習慣的,但後來便慢慢覺得Suede的音樂擁有一種同期樂團中所沒有的獨特魅力,。

我從來不是死忠的Suede歌迷,但有幾首歌是我真的非常喜歡的,除了耳熟能詳的〈Beautiful Ones〉、〈So Young〉、〈New Generation〉,那時最喜歡的應該是〈Trash〉,因為歌詞實在寫得美於頹廢,這首歌讓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彼此相愛的權力,不管任何性別、人種,愛人們不用去在意外界的眼光,他們在相愛的時光中擁有自己的甜蜜。

時間回到現今,還是有點不敢置信自己可以跟著舞台上的Brett Anderson唱著一首首的金曲。他竭盡全力的在台上演出,隨著鼓的節奏示意大家跟著打拍子,不時把麥克風拿向台下的觀眾,讓大家唱著那些熟稔的副歌,或走向舞台兩側向觀眾握手,那絕不同於不可一世的搖滾巨星,Brett總是很親民的與樂迷們互動。

在台下的我們都唱跳的累翻了,他依舊體力飽滿的接續著唱完十幾首曲子。不論Brett的嗓音是否已與以往不同,場地的音場好或壞,Brett的演出水準絕對值得備受肯定。

〈New Generation〉是整場演出中最令我感動的一首,每個世代的聲音彷若正在我們腦海中呼叫,等待我們給予回應;在穿越過那些藥物反應的迷霧後,尋求的也不過是一種渴求他人懷抱的慰藉。

Brit-Pop名曲〈Beautiful Ones〉緊接在〈New Generation〉後頭,實在過於絕妙,這兩首歌的意義結合在一塊,正是一個「美麗的世代」,〈Beautiful Ones〉的登場莫過於是全場氣氛最高昂的時候,大家合唱著每句歌詞,哼著La..La…La…,每個人在這首歌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關於年輕時的記憶,還有關於很多很多…..

最後的〈Saturday Night〉給這美好的夜晚下了一個完整的句點,感謝Suede,即使年華終究老去,至少今晚的我們是年輕,而且不朽的。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旅途上的人

0 意見
這三個月來,我因為未盡的義務而踏上未知的旅途,也可以說是被剝奪了部分自由的旅程。在路途上的每個目的地,我必須服從上頭交代下來的每一個命令,聽著口令執行完交待的事項,如同一個擁有機械行為的意識者,把每一件事情井然有序的完成,但腦中依舊不斷質疑與批判這我所進入的每一個場域。

不過你沒有任何辦法,規律的日子與規矩會一天天磨平心中的頑石,既然是必定的無法抗拒,也只能等著短暫的自由到來。看著筆記本上的月曆倒數著給予自由的日子,這輩子從未如此渴望自由;靈魂的芯缺乏名為自由的水分而變得乾枯,意識的某一部分像是被剝奪了一般,身體也因此變得空乏。

在第一個場域中,我與他們一同渡過在那的每個狗屁日子,大夥找到能自由交談的時間,便聊著彼此微不足道的過去,彷彿只有記憶的語言在那是無法被控管的。不少陌生人,彼此以談話消解被剝奪自由的不適感,各自也相當清楚從這裡出去後,能再次見面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於是大膽的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掏出來交給對方也絕無所謂;這樣的想法,好像是種無人所能料見的默契。也有人將自己封閉一處,獨自精準完成上頭交代的每一件使命,不想與他人有所接觸,只想著周遭之人從來不是屬於他的世界。

的確,他們從未屬於我的世界,但又如何。在這裡,他們所說的每一則低俗笑話,你永遠不會嫌多,能夠發出笑聲,就象徵了你擁有對抗孤獨的武器;只要一笑,所有無來由的痛苦就能暫時放過你一馬,如同小劑量的麻醉針批次打入體內,心中的倦累被短暫消解,頓時感覺良好。

那天,在清晨的一場雨中,我們穿著黃色的塑膠雨衣,各自背著自己的行李,期待著離開。踏上另一個旅途前,我沒有聽到任何人互相道別,悶熱的空氣異常寧靜。我們就這樣成為彼此的過客,在不自由的道路上遇見,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離別。

從北到南,又由南至東。未知一直在前頭等待我伸手觸碰,所有的不確定都集結成團,始終讓你看不清那裡頭將所會帶給你的影響。所乘坐的列車穿越無數隧道,夏日白晝的窗外是接續不斷的景色幻燈片,翠綠農地,城市建築,開發與未開發的土地盡收眼底,我依舊習慣戴上耳機,望著外頭思考不切實際的夢想。

在進入隧道之前的土地是我所熟悉的,而經過隧道之後的土地是我所陌生的。進入隧道前我所想的皆是隧道另一頭的事,在返家以及返回義務之地間像是跑著永遠沒有終點的折返跑,微小的疲憊沉沉掛在生命的外衣上。

如今,我還在旅途上,那群我所見過的年輕人們也還在旅途上。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那些低俗的笑話,以及大夥沒天沒地的笑喊聲。「你們還好嗎?」我聽見遠方的那一頭有人這樣說著。自由啊,我們所嚮往的旅途終點必定是自由。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Memory Tapes - Player Piano

2 意見
Memory Tapes的首張專輯《Seek Magic》無疑是讓人驚艷的首作,不管是在樂曲的旋律亦或編曲的創意都從近年來這波Chillwave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顆讓人印象深刻的新星。然而,在兩年後所發行的這張《Player Piano》,不禁更加讓人期待,主腦Dayve Hawk這次又會將他的回憶錄音帶倒轉至何處。

其實從專輯名稱「鋼琴手」就可窺探出整張專輯的調性,《Player Piano》中大量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聲效,以琴鍵的彈奏搭配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溫暖音色,替樂曲漆上多樣性的繽紛色彩。如果說《Seek Magic》是向八零年代的跳舞音樂致敬,那《Player Piano》就是將時光推回更前,將六零年代的流行旋律套入到現代的合成器聲響裡。

耳尖的樂迷可以聽的出《Player Piano》暗藏著些小小的概念性。從開場的演奏曲Musicbox(in)至結尾的Musicbox(out),Dayve Hawk不外乎是想讓聽眾進入一個想像的音樂盒裡,也可以說是進入另一處非現實的夢境,音樂響起,我們進入夢中;音樂結束,我們從夢中而醒,相當有趣。

Dayve Hawk孩提時因為失眠,因而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已離他而去,留他一個人在黑暗中,而寫出了這首〈Wait In The Dark〉。相信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無法入眠,只能睜著眼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的一片黑漆,在黑暗中等待睡眠的救贖,此曲描寫的就是這樣的心情。

〈Today Is Our Life〉由黑暗的呢喃轉向跳耀的節拍以及愉悅的旋律,一小段的電吉他獨奏更是讓人聽的暢快,整首歌曲的節奏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每個樂句的流暢銜接都讓人不得不佩服Dayve Hawk的編曲功力。

〈Offers〉聽來像是上張專輯所遺留下來的曲目,溫和透亮的合成器音色,加上有點哀愁的小調旋律。純有合聲與演奏的〈Humming〉可以說是《Player Piano》的分段點,接著的〈Sun Hits〉聽來如同艷陽由雲層中乍現,重複著悅耳的旋律,歌詞唱著:"Life is a dream if you never wake up",而Dayve Hawk也說道這是他對人生獨有的態度:「人生就猶如一場夢,如果你從未醒來」。

〈Worries〉的旋律算是專輯中我最喜歡的,微妙的琴鍵聲效、潛行的合聲、變化的鼓點都使人喜愛。終曲〈Trance Sisters〉宛如上張專輯的亮點單曲〈Bicycle〉所延伸出來的姊妹曲,有著相當厚重的合成器聲效,搭上快節奏的電子鼓點,使人進入夢境與現實的分歧點。

喜歡Memory Tapes的原因,多少是因為Dayve Hawk真實彈奏的編曲以及力道合宜的鼓擊打奏,不同於音樂軟體所製作出的生硬節奏以及Loop聲響,讓人聽來不會有冷酷的電子感。從Memory Tapes的現場演出中,也可以明顯看出他與一般臥室樂手表演方式的相異處。

雖說《Player Piano》整張專輯的流暢度相當的好,曲子的調性也相當一致,不過與《Seek Magic》的幾首單曲相較起來,還是少了一些令人驚奇的元素,但《Player Piano》依舊是張好聽度滿點的專輯。

Memory Tapes的音樂始終讓人暫離現實,虛游在那些關於夢境,關於記憶的音像深處。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Bon Iver – Bon Iver

2 意見
Bon Iver的第一張專輯《For Emma, Forever Ago》一直是我這幾年來非常喜愛的一張民謠作品,當然其中包含了許多難以細數的私人記憶。每當於夜半時撥著這張專輯,內心傷痛的情緒總是佔了大半,過往的畫面浮現在腦海,揮散不去。終究,往日的美好時光不能再被複製、重現,也因為它的唯一性,而建立起一種獨一無二的記憶存在,無論是悲傷以及愉悅的回憶都將被美好舖上一層懷念的薄紗。

化名為Bon Iver的Justin Vernon,在《For Emma, Forever Ago》中以一把木吉他在木屋內譜寫出一首首的民謠曲調,並將所有失意的情緒都寫進曲子裡,雖然專輯的錄音品質粗糙,但流暢的編曲和他的歌聲融為出一股誠摯的張力,他的嗓音聽來如同檜木所散發出的甘醇芳氣,具有溫暖人心的療癒氛圍。在《For Emma, Forever Ago》中,我想,「情感」是一項很重要的要素,也是我如此喜歡這張專輯的原因。

然而,我依舊期待Bon Iver的下張作品是以一把吉他為主軸,不過新專輯卻遠遠超出我的期待。Bon Iver在這張同名專輯不同以往的採用了樂團的編制,你可以聽見明顯的鼓組、電吉他、小號、小提琴、薩克斯風等樂器,編曲的層次相當豐富且細緻,曲風以民謠為核心再不斷融入各種樂器,甚至是合成器的聲響以及合聲。可以聽的出Justin Vernon在整張專輯的製作方面相當用心,並毅然的從過往的音樂中跳脫出來。

首曲〈Perth〉先是小鼓行進式的點奏於間奏時再加入大鼓敲擊,呈現出滂沱的氣勢,Justin Vernon唱著:"Still alive who you love",聽的出他的心情與《For Emma, Forever Ago》裡所流露出的傷感已全然不同。〈Perth〉無縫的銜接到下一首〈Minnesota, WI〉,當中的吉他撥弦如溪水蜿蜒流下,明尼蘇達州壯麗的山湖景色猶在眼前展開。

聽到〈Towers〉心情便為之開朗起來,彷彿盛夏的艷陽灑落在光裸的腳尖,一絲溫煦湧上心頭。Justin Vernon的寫詞總是隱誨如詩,難以讓人全盤了解歌曲的涵義,你只能拾起一些片段,將它拼湊成形而上的意象。

〈Calgary〉必然是專輯中的亮點,我覺得這首歌的旋律十分之「美」,合成器的聲響引領出一股白色的薄層覆蓋在整首曲子上,鼓組漸進式的加入,然後由電吉他的刷奏進入副歌,最後所有的聲音再緩慢淡出,層次相當鮮明,好聽。

少了那些哀愁的情感,這張同名的專輯或許無法像《For Emma, Forever Ago》給我那麼多深刻的情緒,但它依然能把旋律唱到心窩裡,伴隨著我們渡過當下還未逝去的時光。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Pj Harvey - Let England Shake

0 意見

Pj Harvey近年來的音樂風格有著與以往有所不同的轉變,尤是在與製作人John Parish合作後更為她的作品塗上了一層深沉內斂的色彩。她由早期狂放不羈、性格鮮明的Punk Blues曲風走向現在大量使用原音樂器的民謠曲調,Pj Harvey在音樂上一直保持著不斷蛻變的姿態,以她獨有的態度唱著自己內心的獨白。然而這次,她決定從內心走出,以宏觀的角度來觀看歷史與世界。

新專輯《Let England Shake》一樣找來John Parish合作,而專輯的整體概念是由Pj Harvey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里波利戰役至現今尚未停歇的阿富汗戰爭所得到的省思。當中的歌詞精妙的描繪著戰地的無比寂荒,軍人們的流離失所,以及對國家政策、軍國主義的質疑。或許我們會斷然的為這張《Let England Shake》貼上反戰專輯的標籤,但她自己說道,她並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以政治的觀點來唱歌,反之,她所唱的是人類如何被政治力所控制和影響。

當自身習慣於安逸規律的生活後,總有我所不知道的事自然而然的被遺忘,直到坐在家中帶上耳機聽著《Let England Shake》,讀著歌詞,內心才想起遠方陌生的國土正持續被聯軍侵略,軍人臉上的灰土與僵化的眼神如此貼近,槍砲不停的傷及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無力抵抗命運之神的惡意捉弄,死亡,更多的死亡在那片貧瘠的黃沙地上蔓延。

專輯中,Pj Harvey首次以齊特琴來譜曲,諸如〈Let England Shake〉、〈The Words That Maketh Murder〉、〈All and Everyone〉等曲子都先以齊特琴為基調再加入其他樂器來輔佐,使得編曲聽來相當多樣化且帶有一種奇特的歌謠氛圍。

單曲〈The Words That Maketh Murder〉字句描繪著軍人的屍體身首異處,種種殘酷的戰爭景象隨之而來,副歌挾著薩克斯風不斷唱著"These, these, these are the words. The words that maketh murder."充斥著指責外交政策的語氣,最後歌詞唱到"What if I take my problem to the United Nations?",這句取自於Eddie Cochran的〈Summertime Blues〉,聽來更是有著濃厚的暗諷意味。

〈The Glorious Land〉是我認為當中最出色的曲子,曲子開頭便響起了軍中的起床號,接著再由電吉他行進式的刷奏著三個和絃,實在絕妙。整首歌的歌詞不斷的反覆問答,歌詞寫道:「我們富足的土地被什麼所耕犁呢?不是由鐵犁所開墾?而是被坦克和步伐所踐踏而去。」另一句寫著:「我們土地所盛產的水果是什麼呢?是畸形的孩童。是無家可歸的孤兒。」在這,Pj Harvey以詩的語言,鮮明的指涉戰爭所帶來的後果。

〈In The Dark Places〉徹底將軍人前去作戰的沉重心情做了傷感的詮釋。Pj Harvey以悲傷的腔調將旋律緩慢唱出,那些年輕的人們扛著步槍在骯髒的暗處等待戰爭的結束,等待返回家鄉與家人團聚。這荒謬的一切是否會有結束的一天,從未有人知曉。

聽完《Let England Shake》就如同讀完一本無比沉重的詩集,而這本可領聽的詩集更讓你無法不正視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近期已經很少聽到能如此讓我感動的專輯,它的概念性與力道同時在腦中不斷回蕩,每一個字句都很深的嵌入在心頭上。如果說今年只能聽一張專輯,《Let England Shake》絕對是上乘首選。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Seapony - Go With Me

0 意見

每個夏天都該有一張消暑的專輯,能夠伴隨我們一同抵抗炙熱的豔陽以及高溫使然的焦躁感。然而,聽著Seapony的《Go With Me》就猶如在金黃的海波上踏著衝浪板,沁涼的海水澆繞著全身,即使你無法親身體驗,它依舊能使你進入那樣的海灘夢境,消除對酷暑的昏頭厭惡。

他們形容自己的音樂如同Indie-Pop傳奇樂隊The Field Mice加入了衝浪音樂的元素,甚至也翻唱了The Field Mice的名曲〈Emma’s House〉,好聽依舊。Seapony的編曲聽起來相當的簡潔,平實單純的鼓點和鼓機節奏加上Jangly式明亮的吉他單音,偶而再鋪上輕薄的音牆,彷彿過往Indie-Pop音樂最單純的美好又再度回到現在。

Seapony好聽的關鍵不外乎是女聲主唱Jen Weidl,她以嬌柔的嗓音唱著夢囈般的流行旋律,每首歌都在她的聲音下變得如夢似幻。單曲〈Dreaming〉使人陷入夢境那處的美好,暫時躲避著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清醒雖是宿命,但淺意識下的抗拒甦醒卻從未停止;〈Blue Star〉以明亮簡潔的吉他Riff與微小的殘響音牆構成一首美妙小巧的曲調;如果喜歡衝浪音樂的節奏,相信〈Into the Sea〉不會讓你失望,隨著節奏踏上浪板滑越海上大大小小的浪潮,那不光只是一次刺激的體驗,更是自己對自然與生命之間的體悟。

在什麼事都不想做的夏日時光,聆聽《Go With Me》裡的每首曲子,心情便平持著單純的美好,再配上一杯加入三顆冰塊的伏特加調酒,靜靜坐在遮陽傘下的躺椅,望著海平面最底端的弧線,望著近灘嬉戲玩水的人群,慵懶的,什麼也不想做。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Death Cab for Cutie - Codes and Keys

0 意見
在經過對上一張專輯《Narrow Stairs》的失望後,新專輯《Codes and Keys》著實的讓我重拾對Death Cab for Cutie的信心。從《Codes and Keys》中可以聽出他們試著寫出不同於過往以吉他為主要導向的作品,進而嘗試使用大量的琴鍵與合成器聲效為歌曲的主軸,這樣的改變勢必能帶給樂迷全新的聽覺感受。

整張專輯的調性呈現出一種雨過天晴欲出虹彩的浪漫狀態,相信這多少也反映出主唱Ben Gibbard現在幸福美滿的感情生活。同名單曲〈Codes and Keys〉以鋼琴為主,弦樂與吉他聲線為輔,以淺顯的字句唱出旋律,激勵著自我封鎖以度絕任何傷害的情傷者。〈Doors Unlocked and Open〉這首歌將Krautrock曲風中平穩的Motorik式鼓擊融入曲子,這對他們是前所未有的嘗試,算是專輯裡相當有意思的曲子。然而〈Monday Morning〉必定是專輯最好聽的情歌,電子聲效環繞著那些只有戀人專屬的絮語,星期一早晨,他們的相遇注定了另一個全新美好的開始。

或許《Codes and Keys》在歌曲的旋律性上並不及《Plans》與《Transatlanticism》擁有絕佳的流暢度,但整體的可聽性還是相當的高,每聽一次都有不同的興味。此刻,聽到最後一曲〈Stay Young, Go Dancing〉,Ben Gibbard彷彿叫人們隨時持懷著年輕的心,即使如何傷心沮喪,也要跟著不合時宜的音樂在節奏下慢舞。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Champagne Supernova

2 意見

有時候我會忘記自己曾經多麼喜歡過一首歌,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聽遍了無數的歌曲,或因此而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洪流中,它依舊在我回過身時挺立在那處,如同一顆永恆之星,閃著不滅的炙熱光芒。

如同開場時那溢滿的海潮聲,聲音的擺盪來回緊抓著回憶的臂心,逐一喚起早已失去在眼前的那片海以及他們玩樂歡笑的身影;過往與現今的界線彷彿經那水流的沖逝而變得模糊不清。在那,我會在沙灘上畫下些只有你們和妳才能解譯的密碼記號,以訴說在這個殘破不堪的世界還有你們陪伴有多好。我總不常將愛掛在嘴邊,因為只要一個神情就足以超越千言萬語所要表達的意涵。

回顧過往,這幾年來對音樂的寫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我想,我始終是那個將標點符號擺錯位置,然後錯字連篇,文句不甚通順的那個頑固的孩子,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固執的把一切組織起來,總以為能為自己找到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但得到的卻是與期望相反的東西;或許到頭來什麼實質意義都是沒有的,而我也無須去在乎,我在乎的反而是那些不真實字句為我引路所找到的朋友們。

聽著這首歌時,感覺自己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但這樣的渺小卻蘊含一種擁有生命要素的美好。每一個人就好似一顆極微小的行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閃耀,而由大氣層外往下望,這世界就成了由無盡微小行星所組成的超亮星球,生氣盎然;當絕望的黑暗將要吞噬一切時,人們又能隨即用生命的能量補上光亮,遞補著無限的希望。

「千萬別小看自己的力量。」有人在寂靜的黑夜之中說著。我朝著這聲音的方向走去,瞧瞧自己能發現什麼。我渴望自己能在黑暗的不確定性中發現些什麼,臆想著,在那未來極限的盡頭處後,又會有什麼在那等著我。未知的事物總是無窮遠大於已知。

我將會離開這裡一陣子,但,這不過是暫時的別離,有一天,你將會在那裡找到我,在那超新星發出炸裂光芒的時刻找到我。

" But you and I, we live and die
 The world's still spinning round
 We don't know why
    Why, why, why, why "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畢業生

0 意見
清晨時,他睜開雙眼,不過還沒有一絲下床的欲望,被子纏蓋在身上像是一層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保護膜,只要他下了床,離開了被單,遠離了夢境,他便得與現實強制性的接觸,不過,在身體被那現實給盤踞之前,他總想在那小小的保護膜之中多虛游一陣。如果問,現實距離他有多遠,我想,那也不過是床面與地板之間的距離而已。

一下床,他即刻要面對的無關乎是「如何走向未來」的問題,現在的他處在一個人生道路的交叉口上,必須做出選擇來面對這即將到來的未來,但根據經驗來說,即使不做出選擇也會有一股命定的推力將他推向未知的方向。

他試想著自己從出生到現在二十幾年來做過什麼樣的選擇,選擇遊戲機,選擇學校,選擇喜歡的女孩,他的確是做過一些選擇,不過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但他並不認為這些選擇能影響到他成為現在的自己,那些選擇的影響力實在過於微弱,真正能影響到他的反而是他周遭無常變化且無法預料的人事物。選擇的東西與實現的力道如果不夠重,那是無法將人生的切換開關給扳動的,他心裡這麼深信著。

吃完早餐後,他瀏覽著那些社交網站,那些朋友、同學們將他們分享的東西發佈在那可以觀看集體訊息的頁面上,他並不知道自己為何一開電腦就想登入這些網站,好像是習慣了,如同每天需要三餐飲食般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也因此成為習性。他渴望知道一些他人的訊息能以便使那些人的影像能和回憶一同在腦裡保持運轉,運轉出對他人現在狀況的一些未知想像。有時候,他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偏離常軌,站在與他們截然不同的道路上。

走到客廳,他拿著木紋皎亮的木吉他,坐在鬆軟裂質的皮黑色沙發上,試著用兩個和絃寫一首歌,寫一首關於如何活在遠方的歌,執迷的想藉著這首歌帶他離開這間屋子,形而上的巡遊他處。

用手指刷奏了一會後,他才發現沒辦法將旋律與和弦行進的節奏對上,因此改了念頭,又想寫一首像Simon & Garfunkel所唱的那些六零年代歌謠,有著雋永的旋律,以及反映著時代思潮的歌詞,只要人們一聽過便能在心頭上刻留痕跡的一首好曲子。

這次改用三個和弦為底調,當他譜好曲,想好旋律,正要寫下歌詞的那刻,卻發現自己沒有一個能將反映時代的字詞寫下的著力點。在這個被科技外裹起來時代,表面看似有一套秩序存在,實際上裡頭卻殘破不堪,人們利益當前,沒有尊重自然環境,也沒有尊重人權自由,他又想起自己像是製造工具般的學習過程,這整件事想下來,他總覺得這世界有太多的陰謀。

後來,他並沒有寫下一句歌詞,只是攤坐在那,眼神的無力透露出他對這一切的迷惘。他迷失在思考的洋流,找不到歸去的方向,如果再沒有一個明確的立足點,他便會沉入這深不見底的時代海域。

他走向門窗,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透入,朝窗外望著遠處的山巒,試著讓自己的腦袋清醒些,在思考了一會兒後,便隨手撕下一本小說後頁的白紙,在上面用鉛筆寫著:「當人們望著遠處時,他們會發現自己所期盼的未來就在那一方,只不過,那像是一個比生命還要大的幻影,我們永遠都無法到達;人生的最後,沒有人會是贏家,也沒有人是輸家,因為我們終究殊途同歸。」

最後他為自己找到了方向,選擇了自己所想要的了嗎,這一切並沒有人知道。幾分鐘前,他在社交網站上發佈了一則新訊息,上面寫道:「你覺得我們總有一天會在這趟人生的旅途上畢業嗎,彷彿,要學習的事情還有太多。」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 Belong

0 意見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的新專輯必定是Inde-Pop/Shoegaze迷今年共同的期待,他們在09年所發行的同名專輯使我們再度重返那段美好噪音旋律的黃金年代,彷彿將人拉回到過往青春時期的悸動情緒。在首張專輯發行之後他們同時獲得不少的好評與青睞,而英國名製作人Alan Moulder也因此看中他們,欲想幫他們錄製新專輯,但因為檔期的問題,Alan Moulder並無法抽空製作只能參與混音的部分,於是他便引薦另一位製作人Flood前來幫助他們完成專輯。

Flood曾幫Nine Inch Nails、Depeche Mode以及The Smashing Pumpkins等名團製作過專輯,然而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在遇到名製作人時也難掩緊張的情緒,畢竟上一張專輯是由他們自己所製作,而這是他們第一次與製作人合作,但幸好,《Belong》錄音的過程還算是相當順利。

我們不禁會猜想經Flood操刀後的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會有甚麼樣的改變,更加青春洋溢,還是朝向另一條道路,走向深層的暗色調。但對我來說,他們在編曲上變得成熟許多,或許少了以往那種青春無敵的氣味,不過曲子聽起來相當完整、飽滿、層次分明,像是鍵盤手Peggy Wang的合成器聲響在《Belong》裡就表現的十分豐富,她將吉他噪音以外的空白處給填補起來,完成了一幅幅七彩鮮艷的聲音油畫。

同名曲〈Belong〉以Fuzz式雜裂的噪音吉他貫串整首歌,旋律以漸進的方式抵達內心所屬的深處,順耳好聽。節奏快速跳躍的〈Heaven's Gonna Happen Now〉穿插短打的電吉他獨奏,如同在春天艷陽下滑板衝刺般的爽朗。

單曲〈Heart In Your Heartbreak〉猶如一首欲想擺脫憂愁的傷心情歌,主唱Kip Berman與Peggy Wang合唱著副歌,實在是流行的好聽,徹底將Indie-Pop的精華表現在其中。〈The Body〉就像屬於他們的流行舞曲,悅耳的合成器聲響穿越整首曲子,如同無數隕星畫過天際,美好的八零年與九零年代在耳旁原音重現。

〈Anne With An E〉恍如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在《Darklands》時期所寫出的曲子,節奏簡單,沒有多餘的白色噪音填塞,只有低沉的嗓音唱著美好的旋律。〈My Terrible Friend〉中流暢的合成器旋律、明快的節拍,青春洋溢的氣息又重新返回到他們身上。終曲〈Strange〉如同My Bloody Valentine的音樂般,如夢似幻的噪音音牆與合成器的夢囈氛圍相互映和,最後,聲音緩慢的消失在彩虹另一端的盡頭。

或許是今年還沒聽到不錯的Inde-Pop/Shoegaze專輯,因此《Belong》的出現就像是天降甘霖一般,專輯內的每一首歌都流暢且好聽,實在令人雀躍;心中依舊期盼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能再度帶動起美國另一波Indie-Pop風潮,因為他們始終是那顆最耀眼的新星。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Darkest Light Will Shine

0 意見

   當寂寞到來時,她心中最深暗的光芒將會閃耀,刺眼的白色光暈將會蒙蔽她對他的感覺,彼時,她躲進光亮深邃的維度裏,閉上眼,曲著雙腿,用腿部與腰部的力量將自己翻起,如同一位訓練有素的體操選手,後空翻了一圈;在雙腳離開地面的瞬間,她感到一股快意,彷彿脫離了這世界賦予她的重擔,她感受不到自己的重量,並將自己所有的神經放鬆下來,享受著這僅有一瞬間的無重力感。

  站在文明符號普斥的黃昏街道上,她對他說:「沒有任何人的對話是有意義的,沒有人真的在乎彼此心裡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只是這樣在這個死寂的空間裡以存活的最低限度活下去。」但他對她的想法持著懷疑的態度:「既然如此,為何我們兩個為何還在這談論這些純屬偏見的問題呢,難道妳認為我從未真正的進入妳內心,窺探過那靈魂的原貌嗎。」

  她猶疑的想著這些年,他對她的好,他們所去過的所有地方,他所留在她身上的吻痕,然後說著:「有時候,我只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或許我很自私,但那些想法總在我看著這個城市閃爍不斷的霓虹燈的時,惡意滋長,揮散不去,我慢慢變得無法信任其他人。」

  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是想出一句能安慰她的句子,只能將手臂伸向她,試圖把她抱在懷裡,但她卻有意想抗拒他這莫名的舉動,於是用手將他枯瘦的手臂推開。她不想在他懷裡,讓這個維持幾年的愛情觸感,再度重新爬上她的心頭,持續干擾著她目前的思緒。

「別這麼鬱鬱寡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不是嗎?」他邊說著邊注視著她那雙淑女鞋上的奇異花色,淡紫色與深藍色交疊出一層層精緻的碎花圖樣,相當良好的品味,他以前從未像現在如此被她腳上的鞋子所吸引住。

  夜幕逐漸低垂,她先將目光放向遠方高樓尖頂上的閃爍的紅色亮燈,再轉過頭看著他,眼神時而變的哀愁,說著:「其實我比以前來得孤獨,但你從未感受到過吧,和你在一起,我覺得我只是一個無依無靠,失去靈魂的軀體。」此刻,他沒有說話,即使城市各處發出吵雜的響鬧,當時的空氣對他來說卻異常的安靜,她繼續說:「我要離開這裡一陣子了,你自己得好好保重,煙別抽的太多。」

  她離開了,而他只是這樣靜靜的看著她的背影以及染成棕褐色的長髮,他憶想著初識她時的模樣,瘦小而美麗的臉龐,兩顆圓大的眼珠,薄紅色的小嘴唇;緩慢的,那些特徵漸漸變的模糊不清,彷彿她比他更早一步走入到另一個時光,愛情隨著時間前進變得衰老、不斷毀滅,在那裡,他們看不見彼此,因為孤獨找上他們,使他們內心最深暗光發出光耀,激烈的光芒最終蒙蔽了感覺,毀壞了那情感的根基。

  城市的噪音重新塞回到他的耳朵,而她的聲音也逐漸被其他聲音,覆蓋、掩埋;他從牛仔褲的右側口袋拿出紅色的萬寶路煙盒,抽出一根,為它打火點上,走在在與她反方向的路上淺淺嘗著。此時,天空正下起雨。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Radiohead – The King of Limbs

0 意見
Radiohead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The King of Limbs》取名自英國威爾特郡一座森林裡的千年橡樹,這顆橡樹距離他們錄製上一張專輯《In Rainbow》的錄音室相當靠近,然而這已生存在地球上千年的生命也使他們得到了些創作上的靈感,由這個角度以及歌詞內容的玄妙難解來看,《The King of Limbs》的主題似乎是關於自然力的存在與生命的輪迴,當然,也可能只是我單純的臆想。

起初在聽《The King of Limbs》時,總感覺在音樂性上並沒有特別的突出,讓人想起先前的電氣化作品《Kid A》或是主唱Thom Yorke的個人專輯《The Eraser》,團員在各個樂器的表現上也沒有明顯的亮點,不過在重聽過數十遍並讀過歌詞後,《The King of Limbs》又給了我另一種全新的感覺。如果說這張專輯是一桶水,你不能很快的將它喝完,只短暫的感受水溜過喉間的滑順,而是要將頭浸到水裡,慢慢的感受水的清涼與柔潤,但也要小心不要沉溺過度而缺氧。

比起《Kid A》冷冽的機械感以及大量銅管樂器的運用,《The King of Limbs》在樂器的音色上其實聽起來溫暖許多,幾乎是延續《In Rainbow》給人的感覺,只不過在鼓機的節奏與電子碎拍上相較比真實樂器偏重許多。在《The King of Limbs》裡鮮少聽見大量的電吉他刷扣,反而貝斯的韻律比吉他來得搶耳許多,讓整張專輯的聲音呈現出一種律動的樣貌,這不見得是一個壞的嘗試。

第一首〈Bloom〉在歌詞上給人一股在海底重生的感覺,海洋畢竟為生命之母,生命由此處所誕生,萬物一睜開眼便開始他們各自的生命之旅;歌曲的電子節奏擁有一種潛水吐氧的氣泡感,貝斯的律動猶如海底的水母擺動而上。

〈Morning Mr Magpie〉反覆的電子碎拍與細微的吉他聲響相稱,在間奏時的貝斯聽來絕妙的厚實沉穩。歌詞寫道:鵲賊偷走了你所有的記憶、你的魔力、你的旋律。你可以猜測Mr Magpie與村上春樹的《鵲賊篇》會不會有什麼奇妙的關聯。

〈Little By Little〉的主副歌旋律相較於其他歌曲來得明顯,透明感的電吉他單音貫串整首歌曲;仔細聆聽後,才發現當中還堆疊了不少奇妙的音效,變化多端而不突兀,層次相當鮮明。〈Feral〉像是專輯的分段點,只留有Thom扭曲的歌聲在碎拍中不斷游移,片段的字句讓人摸不著頭緒。

主打單曲〈Lotus Flower〉在聲效的變換與細節上也是相當詭妙的,再搭上Thom Yorke嗓音迷人的旋律線,彷彿使人能游離到另一處空間。在遠處的拍手聲與人聲,忽遠忽近的鼓聲與細瑣的電子聲響,都使得歌曲的空間感變得強烈。當Thom Yorke最後唱到:"Listen to your heart"時,想像如果世界如同蓮花周遭的淤泥如此混亂不堪,我們還是要聆聽自己的心跳聲,隨著自己心跳的節奏而舞動。

〈Codex〉以鋼琴譜曲,可以說是專輯裡最慢板的曲子,整首歌就像一片澄清的湖泊,你可以在湖面清楚看見自己的樣貌,看見原來那個單純快樂的自己。而〈Give Up The Ghost〉延續上首歌的慢板調子,褪去大部分的聲效,留下一把木吉他的刷奏,淡雅而平靜。

最後的〈Separator〉把鮮明的鼓擊錄製在前頭,再融入微妙的電吉他單音與電子氛圍,簡約但美好。歌詞寫道”And if you think this is over , Then you're wrong”不禁讓人猜測《The King of Limbs》是否還會有續集,

《The King of Limbs》與他們先前的專輯相比或許是平淡許多,但也不單純的只是全然以軟體和取樣機來譜曲的那類電腦音樂。Radiohead將所有真實樂器的表現都化繁為簡,有點偏向極微主義的概念,聽來與先前的作品其實有些不一樣的興味。

他們或許不可能超越他們過往的自己,但他們的確是在往前走,照著他們自己的方向走去。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All Tomorrow's Parties : I'll Be Your Mirror @ Tokyo

2 意見
早在去年看到All Tomorrow's Parties在東京首次舉辦的陣容時,心裡便相當雀躍,除了有在去年重組的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外,還有Boris、Autolux、Dirty Three、Envy、Melt-Banana等團,當時也沒想到能夠有機會前往,一直到今年一月底才決定利用畢業後與服役前這段空白的日子,給自己來個久違的東京之旅,外加生平第一次到國外看音樂祭。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萬能青年旅店

2 意見
雖說萬能青年旅店的同名專輯早在去年底就已發行,但比起今年的許多新作,這張作品算是我近期聆聽次數最多的專輯。在初次聆聽完專輯的前兩首歌時,心中便對他們的音樂感到十分驚豔,從〈不萬能的喜劇〉這首歌中就能窺探出他們音樂元素使用之廣泛,由大提琴作為序奏,而後笛音加入旋律中,再輪到傳統搖滾樂的三件式樂器的表現,整體聽來的感覺相當的流暢,那種前衛的編奏感以及乾淨的錄音品質猶如Pink Floyd在《Wish You Were Here》時期的作品,擁有無懼的大將之風,氣勢凌人,卻又不失去屬於自己的味道。

來自中國河北石家莊的萬能青年旅店,在詞曲的創作上無疑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相當大的繫結,不管是描述對生活的無奈、環境的控訴、土地與人物的關懷,都以一種古詩的韻體來表達情感,在詞句之間留給了聽者一片廣闊的想像空間,但又不至於誨澀難解,很容易的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以及回響,即使我不生長在那處,也從曲子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家鄉與身處環境的深刻感觸。

每當聽到〈大石碎胸口〉時,心裡就想這首實在厲害,不論是在歌詞還是編曲都相當的漂亮,電吉他的返回刷扣,小號的激昂聲鳴,面對權力者以及資本家的肆虐,胸口猶如被一塊大石給壓至發黑,早已喘不過氣來。〈秦皇島〉由小號磅礡開場,主唱董亞千彷彿置身為民謠歌手,唱著靜謐的詩歌,在黑暗的這端與光明的那端打開道路,指引著徬徨失措的人們走向他處。

〈十萬嬉皮〉或許描述著那些嚮往嬉皮生活的青年,處在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狀態,只有自由的生活是唯一的真理,整首歌帶著些自我解嘲的豁達感。長達九分鐘的〈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延續上一首歌的情緒,青年們依舊遊蕩在四處的酒館,將自己緊閉在一處,與世隔絕,曲子放入大量的即興演奏,所有樂器糾結在一塊形成噪音的牆駁。

最後的〈殺死那個石家莊的人〉,也是他們最出名的一首歌,詞中所寫的場景與石家莊的樣貌緊密的契合在一起。董亞千的歌唱方式從沉靜的陳述慢慢轉為悲亢,面對逐漸步向瓦解的生活,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當電吉他瘋狂似的獨奏後,心裡只留下了沒有答案的問題。

對我而言,萬能青年旅店的這張同名專輯實在是十分優異的作品,充滿新意的編曲、樂器分明的層次、歌曲顯要的旋律性、詞的共鳴度,這些都無可挑剔。儼然可以大膽的說,這是近年來最好聽的中國搖滾專輯。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包子虎 - Highway Children

0 意見


如果青春是要註定消逝的,那何不在當下做些讓自己驕傲的事,做那些在二十年後還會讓你回味的一猶未盡的事。其中,組搖滾樂團成了一個熱血的選項,數十年後,不管是組成樂團的夥伴,寫過的歌,你依舊會想起以前一起寫出的這些曲子,那些關於情感、憤怒、生活、以及青春當下的一切。在包子虎的音樂中,聽到的就是一種對青春的誠摯紀念,縱然會消逝,只要能抓住瞬間的那一刻,便是永恆。

包子虎的首張專輯《Highway Children》發行前,我曾經看過他們一次現場演出,主唱佑子穿帶著虎頭,幾乎是竭盡全力的唱著每首歌,快要爆裂開的嗓音與大聲的吉他刷扣並行前進,實在是讓人不印象深刻也難,吉他手邦傑背著紅色的Gibson SG彈奏著爽朗的吉他獨奏,獨奏的編曲聽來十分暢快,沒有匠氣的造作感,只有股直直通達人心的力量。

專輯《Highway Children》內含十二首歌,首首動人,售價親民,可以說是俗擱大碗。佑子不同於在追麻雀時期的英語創作,包子虎的不少歌曲都以中文填詞,即使是簡潔的短句,卻蘊含著有力的詩韻。當我聽到〈彩紅歌〉裡:「跌倒七次,就要站起來八次。」這句歌詞時,心中疲軟的精神頓時為之一振,彷彿在提醒你,失敗沒甚麼了不起,最重要的是還能不能繼續堅持下去。

〈青春〉有點老歌風味的曲調,搭著佑子粗糙的嗓喊著「今天我就要奮起,擺脫舊傷痛。太陽依舊閃亮,河水繼續流」,如同一位破褲青年站在淡水河畔看著斜陽立下了遠大的志向。〈還要愛〉無疑是專輯裡最爆裂的一首,醉人的吉他獨奏蘊釀著即將爆發的情緒,最後,喊叫著對愛的渴求,但已缺少的愛卻好似永遠也找不回來。

《Highway Children》聽來有著那麼一點低傳真的粗製感,而我也相當喜歡這樣的感覺,什麼都不會太多、太清晰,每個聲音的位置都剛剛好。或許你會問,包子虎的音樂到底聽起來像甚麼,我也沒辦法具體的解釋,他們就像他們自己,就像是寫給屬於自己青春的搖滾樂。

試聽:包子虎 - Highway Children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一大片風景

0 意見


畢業後,我渴望眼前能看見一大片風景,無論那裡是何處,亦或是腦中所想像的烏托邦,都希望那是我們共同能看到的風景。每當坐上回南部的巴士,那片風景的影像緩變的更加清晰,車窗外的平原無邊際的往遠處鋪展出去,艷陽照耀著高低變化的延綿丘嶺成了心電圖模樣的波形,好似自己的心情就是屬於那片自然的景色。

有時候我會懷疑,那片我所渴望看見的風景,是否就是由這些眼前瞬間消逝的無數景象所組成的,經過重疊再重疊,那風景不再是固定的畫面,而是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包含著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從小就在北部生活的我,反而在回到南部老家時才會想起在這專屬的兒時記憶,老舊的磚瓦、香火鼎盛的寺廟、路邊的小吃攤、喝著白蘭地醉倒在路邊的爺爺、坐在搖椅上的奶奶等早已斑駁的畫面,逐如泛黃的舊照片在腦中一頁頁的翻開。現在一個人走在老家的街上,想著那些已經離開於此的親人,以及那些已經消失在時間彎角的事物,心情說不上是沉重,比較像是在心頭掛上了一個被稱之為懷念的重物,懸在半空中,在那裡盪呀盪,晃呀晃的。

我講著不流利的台語,跟攤販的老爺爺買了六塊雞蛋糕,紙袋裡香溢著淡淡的奶油氣味。隨即轉進街口內的菜市場,魚腥與肉腥味隨之撲鼻而來,它們陳列在一顆顆暈黃的燈光泡下,等待上桌落入人口的宿命;有時,氣味總是變換的太快,使你分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世界是甚麼樣的世界,而人生,也是如此五味雜陳。

走進下一個巷口內,裡頭隱藏著六合院式的老房子,三棟房子圍出一片小院子。我好奇的在那駐留了會,院子裡的人們用著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好像我走到一處不該走進的地方,也許是身上穿著太不像本地人的緣故,明顯的被當作是一位外來客,此時,我只好有點尷尬的離開。

上一代,為求前途而上來北部發展,就像林強在〈向前走〉中所唱出的游子心聲,而下一代的我,反而是順著根源回到了這裡;不生於這裡,卻擁有鄉愁的歧異感。

終究,我還是得搭上向北的巴士回到潮濕陰冷的台北。回程時,耳機放著盪在空中的《一大片風景》,簡潔的Grooving使人感覺慵懶在海洋上,隨著那股波潮舒適的在上頭飄盪,歌曲的長短樂段不斷的串連在一起,精妙,好聽,解鬱的台語腔調緩緩的釋放了懸在半空中的情緒。

在那裡我思考的是過去,在這裡我思考的是未來。然而,未來該怎麼辦,我也只能往前大膽走一步。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Esben and the Witch - Violet Cries

2 意見


Esben and the Witch雖取名自丹麥的一則童話故事,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遠超出一則童話故事所能給予的想像空間。Esben and the Witch在創作上運用了許多極微的概念和一些實驗性的氛圍,他們自稱受到Scott Walker的《the Drift》、HEALTH的 《Get Colour》以及Joy Division的《Closer》這三張專輯的影響,所以你可以感受音樂中除了絕暗無光的鬼魅氣氛,還不時融入些電子元素與電吉他音牆。

主唱Rachel Davies的黑暗聲嗓仿如後龐克樂隊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Siouxsie Sioux,即使在高音部也能保持著深厚的穿透力,將內心深處的恐懼重現在腦門,但那樣的聲音並不是為了使你懼怕恐懼,而是為了使你擁有對恐懼的抗體,對抗恐懼。

他們的第一張專輯《Violet Cries》於今年在獨立名廠Matador下發行,算是2011年初相當有力的新聲音。近年來總是抱怨新團的表現不佳,但我覺得《Violet Cries》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質量,他們能將一些老舊的聲響以巧妙的手法表現出另一種現代感,如同The XX的同名專輯那般,單純、迷人。當我們懷疑未來的音樂走向是否會越來越複雜時,他們的音樂卻帶領我們走向一些更簡單的概念,將各種音樂類型的元素小巧融合;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往回看,再重組」。

《Violet Cries》的開場曲〈Argyria〉以鋪陳的手法緩慢引入各種聲響,由吉他的單音與單點的鼓擊轉而為反覆的電吉他音牆與零碎的電子聲響,然後搭著Rachel的灰暗嗓音行進到單曲〈Marching Song〉,〈Marching Song〉描寫著軍隊高唱行軍曲直至戰亡的景象,壯大的氛圍及單音吉他貫串整首曲子,大鼓與銅鑼的敲擊將氣勢提到最高,然後如同〈Argyria〉結尾最後由電子聲響淡出,這樣的手法也成為他們編曲中常見的方式。

〈Light Streams〉受到發明家特斯拉的啟發,曲子如同他發明的電子儀器所放射出的電流光線,帶著美妙的亮度卻擁有無比殺傷力,這首歌讓我想起Bark Psychosis的後搖滾編曲,脫離傳統的主副歌架構,將聲音減到最小化再將聲音填滿。

〈Hexagons IV〉是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這首曲子的主歌與副歌旋律有一種不相稱的違和感,但整體聽起來卻具有相當的美感,副歌的旋律異常的美妙,彷彿將你的魂魄安置在一個黑暗密閉的小房間,與世隔絕。

〈Chorea〉的Chorea是一種舞蹈病症,這首歌或許是專輯裡聽來最有壓迫感的一首,我們就像是舞蹈症病患,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只能將自己扭曲的不成人形,聽完後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從背脊而上。

Rachel的嗓音在〈Eumenides〉表現得時而分裂時而唯美,將異色的美感展露無遺,後段的舞曲節拍更是令人感到驚奇,在深邃的幽幻之音外留有現代的墮壞感。

我想,Esben and the Witch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那種無形的神祕感以及對黑暗的想像力。或許你一開始會沒辦法接受《Violet Cries》那種誨澀的沉重感,但這張專輯的確會越聽越使人入迷,就如同燈關上的瞬間還無法在黑暗中擁有辨識力,但只要一習慣黑暗後,你便能在黑色的一切中找到你所想要的東西。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The Decemberists – The King is Dead

0 意見


時間流轉之快,當初的新興樂隊The Decemberists已經渡過了他們的第十個年頭,在獨立搖滾樂圈建立起自己獨樹一幟的風範。從民謠搖滾一路到前衛搖滾,曲風多樣的變換性在他們手中可以說是收放自如,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主腦Colin Meloy優異的寫歌功力,他在詞或曲的創作上都表現得相當出色。一個十年過去, The Decemberists的音樂將會走向何方,維持現狀還是重面革新,並沒有任何人知道,直到他們的第六張專輯《The King is Dead》面世後我們才終於有了答案。

眾所皆知Colin Meloy是The Smiths主唱Morrissey的擁護者,或許不少樂迷看到專輯名稱《The King is Dead》會猜測這是一張向The Smiths經典之作《The Queen is Dead》致敬的作品,但《The King is Dead》似乎沒讓人那麼好看透,裡頭的曲調結構大多是偏向於鄉村搖滾,朝這個美國的根源曲風吸取養分。

這張專輯是他們在Portland郊外的Pendarvis 農場所錄製,錄音室外不外乎是遍地花草、川息不絕的河流以及無窮盡的森林景觀,這樣的自然環境似乎也帶給他們相當多的創作靈感,甚至你只要聽著某首歌,就能感受到那股自然的神秘力在你耳邊跳躍。

不同於前幾張專輯的前衛編曲以及概念性,聆聽《The King is Dead》可以說是相當的輕鬆暢快,每首歌的旋律性都十分的好,當中比較特別的是他們還找來R.E.M吉他手Peter Buck以及民謠女歌手Gillian Welch前來助陣,Peter Buck分別在第一首〈Don't Carry It All〉彈奏曼陀林琴以及在〈Calamity Song〉和〈Down by the Water〉中彈奏吉他,Colin Meloy說到:「有不少歌曲都是效彷著Peter Buck的彈奏風格,那何不如就找他來為我們彈奏」,然而,這些歌曲的旋律對R.E.M的樂迷來說似乎還真的有點耳熟。

早在去年就聽到的第一支單曲〈Down By The Water〉我便覺得相當好聽,旋律的部分有點相似R.E.M的〈The One I Love〉,但口琴以及Gillian Welch合聲的加入給了歌曲更多豐富的層次。四個簡易的吉他和絃的便能創作出如此雋永的曲調,Colin Meloy彷如受到那些傳奇民謠歌手的精神傳承,以最簡單的方式寫出好的歌曲,只能說實在不簡單。

〈Rise to Me〉描寫著山川富麗的景色,使用了鄉村音樂時常出現的Pedal-Steel Guitar,滑潤的琴音與口琴的吹奏完整的將鄉村風味給體現出來,聆聽時宛如置於林中的徐風吹撫,千變萬化的風向,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將被吹向哪方。

〈Rox In The Box〉的曲調彷彿帶領我們回到中古世紀的酒館,人們舉杯慶祝著節慶的到來,鼓手以木棍為鼓棒敲打桌面成節奏,小提琴手站上木桌拉著琴弦,吟遊詩人唱著他們亙古不變的詩歌,一首時光錯置的仿舊舞曲。

之前對他們將會向The Smiths致敬的誤解,在聽到〈This Is Why We Fight〉後便像得到了些釋懷,這首歌有著那麼一點The Smiths的味道,尤其在吉他彈奏分散和弦的部分,或許這樣的曲調將會成為他們未來的主軸也說不定。

最後的〈Dear Avery〉帶著些許的傷感,向思念的人誠摯的呼喚,簡單的木吉他刷奏、踏板電吉他琴音、貝斯韻律,融合成一段告別的尾曲,如同Neil Young在《Harvest Moon》的那些歌曲般,甜蜜中帶點不捨的苦澀。

《The King is Dead》沒有宏偉的故事觀,前衛的長篇編曲,只有一首首貼近人心的復古鄉謠。The Decemberists的音樂總會帶我離開現代化的現實,航向那些我還尚未知曉的過往景象,如同翻閱歷史課本的第一頁至最後一頁,他們斑駁的古老詩歌始終能在當下閃耀出與眾不同的光澤。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No Age

0 意見

聽No Age的音樂就如同在滑板上直線加速,一時想來個帥氣的豚跳卻摔個四腳朝天,站起來再拍拍屁股,很痛也無所謂,年輕就是要這樣俐落爽快。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雙人組合No Age,團員分別是鼓手兼主唱的Dean Allen Spunt以及吉他手Randy Randall。其實他們早在No Age之前就已經在一個硬蕊龐克樂隊Wives裡一起玩音樂,Wives雖然只發行了一張專輯《Erect the Youth Problem》,但你可以從這專輯裡窺探出No Age的音樂根源,他們無疑受到了整個L.A深遠的龐克場景所影響。


兩年多前瞧見了他們第一張於Fat Cat所發行的作品《Weirdo Rippers》,很快的就被封面中一間殘破小店上斗大的No Age兩字吸引住,這兩個字似乎象徵了沒有年紀、永遠年輕,即使人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老化,心還是可以保持著在No Age的狀態,看著這兩個字就像看著那些五、六十歲的搖滾客在台上表演給人的感覺,「保持年輕的心始終是重要的」。

聽完《Weirdo Rippers》的當下,整個感覺是相當新鮮的。老實說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低傳真的歌聲,直線乾脆的鼓擊,粗糙的吉他破音,雖以龐克音樂為原形,但聲響聽來卻是相當富有實驗性。在〈Boy Void〉裡你可以聽到,即使沒有貝斯的低音,大鼓的敲擊依然能維持低音的韻律,不斷變換的吉他聲線更是令人聽得爽快。當中有不少兩分鐘的歌曲都會有一段小鋪陳,最後再進入一小段主旋律就結束,毫不拖泥帶水,乾淨俐落,像〈My Life's Alright Without You〉、〈Everybody's Down〉、〈Neck Escaper〉等都是短小夠力的上選歌曲。

不得不佩服Dean Allen Spunt一邊賣力打鼓一邊還要擔當主唱的功力,顧及拍子精準度的同時還得把歌唱好,這並非凡人能輕鬆做到的事,像No Age這樣兩人編制以鼓手為主唱的組合在樂團界算是少數,但縱使只有兩個人,也有著不輸大編制樂隊的超凡能量。


08年於西雅圖獨立大廠Sub-Pop發行的《Nouns》,逐漸在網路媒體上打開他們的知名度。《Nouns》整體的完整度比《Weirdo Rippers》來得好,不過也少了些我喜歡的實驗元素。他們的吉他噪音不再零碎反而變得飽滿後實,由龐克音樂的面向悄悄轉變為節奏快意的Noise-Pop,當中〈Teen Creeps〉、〈Sleeper Hold〉以及〈Brain Burner〉都是我很中意的曲子。


直到去年發行的《Everything In Between》,我覺得No Age的音樂在編曲上已經相當成熟,觸及人心的旋律不斷迴盪在耳邊。當你聽著第一首歌〈Life Prowler〉很不自覺的就會跟著他們唱著"My Life、My Life、My Life…."好像生活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主打單曲〈Glitter〉更是不用說的好聽,扭曲的電吉他聲響在奇異的空間滑行,聽著〈Fever Dreaming〉和〈Depletion〉又回到他們早期以速度感來決勝負的感覺,然而到了〈Common Heat〉又變得出乎意料的溫柔。專輯後半呈現了許多實驗性的噪音氛圍,甚至融入了些微妙的電子元素在內,欲可知No Age不斷再嘗試些新玩法,彷彿他們的音樂沒有極限,也沒有年紀限制。

三個年頭,三張專輯,自己也邁向二十歲後的第三年,好像自己也隨著他們的音樂成長。

No Age 將會於2011/2/19在台北公館的The Wall演出,歡迎大家一同來見證他們的現場能量,如果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年輕,好久沒看到有趣夠勁的現場表演,相信他們一定能在新的一年讓你重拾遺忘已久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