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Thee Silver Mt. Zion Memorial Orchestra - Fuck Off Get Free We Pour Light on Everything
張貼者: pblue 於 清晨5:45 標籤: Indie Kids with Indie-Rock 0 意見Thee Silver Mt. Zion Memorial Orchestra(錫安山)是以加拿大知名後搖滾樂隊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團員Efrim Menuck為首的樂隊,老實說,我過去一直專注在GY!BE的音樂卻往往忽略了錫安山,對錫安山的第一印象就是會唱歌的GY!BE,但對主唱Efrim Menuck的哀喪的嗓音不太習慣,但新專輯《Fuck Off Get Free We Pour Light on Everything》徹底改觀了我以前對他的看法,他曾說過有些人來看錫安山的演出並不希望聽到他唱歌,或許這個原因是因為他們慕GY!BE之名而來卻 沒聽到他們想要聽的音樂。
至少我覺得GY!BE與錫安山的音樂是相輔相成的,GY!BE沒辦法說的事情就交給錫安山的語言去說,錫安山不能 表達的意境就讓GY!BE去表達,如果要將他們獨自分開來聽也不會有什麼大礙。但不得不承認錫安山比GY!BE來得有個性,這個個性是屬於Efrim Menuck對於這個世界的憤怒。他們第三張專輯的專輯名稱《"This Is Our Punk-Rock," Thee Rusted Satellites Gather + Sing》開宗明義就是宣告錫安山就是我們的龐克搖滾,這裡的龐克搖滾已經不再是一種曲風、風格,簡而言之就是他們想對什麼事物做對抗就去對抗。當 Efrim Menuck被問到什麼是龐克時,他說這問題就像是在問一條魚,水是什麼?當你已經在「其中」的時候,也不用再去定義「其中」是什麼了。
專輯名稱取作《Fuck Off Get Free We Pour Light on Everything》像是一種可以呼喊的口號,與GY!BE的《'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有異曲同工之妙,帶著強而有力的鼓舞氣息。錄製這張專輯時他們刻意找了一間老式的公寓來當作他們的錄音場地,雖然離開了錄音室,但成果卻 超乎想像的好,團員調整為五人的錫安山,每個人都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每個人都能製造出大音量的聲景。專輯的確比以往錫安山的音樂來得大聲、緊實,至少前 面幾首歌很難讓人有喘息的空間,雙小提琴與一把電吉他在你的耳朵不斷嗡鳴 (Drone),以及Efrim Menuck獨特的嗓音不斷吶喊著。
Efrim Menuck提到錫安山音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人知道他們是從何而來,專輯第一首〈Fuck Off Get Free (For The Island Of Montreal)〉就是獻給蒙特婁這處他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一直在對抗的地方,這地方有蓬勃的社會運動場景,也是一個對抗整個加拿大的起點,整首歌 的起伏震闊人心。
聽到〈Austerity Blues〉時你可能會想說 "Austerity" 是什麼意思,這個字意指「撙節」,也是政府一項經濟政策所使用的簡稱,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利用提高稅收、降低社會福利、削減開支,挽救債務危機,但這項 政策並沒有換來經濟的成長,失業率反而上升,不少人成了政策下的受害者。〈Austerity Blues〉像是一首悲歌,對這套從底壞到頭的經濟體制表達不滿。
〈Take Away These Early Grave Blues〉急促的小提琴樂句讓人想到國樂裡的二胡,這樣非西式的表現手法相當有趣,激昂的提琴高音、吉他噪音、有力的鼓點全部鬥打在一塊,Efrim Menuck根本不在乎他唱的好或壞,他就是把聲音給唱出來,多麼如此獨特、怪異的嗓子啊,但你怎麼不被這樣誠懇的聲音所打動,聽他在〈What We Loved Was Not Enough〉的呼喊,想像我們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最後都將崩壞、死亡,我們的愛永遠都不夠,不夠去對抗那些無形的體制,身為人父的Efrim Menuck開始想像會發生在下一代的事,如果我們對現狀麻木不仁,等著他們的未來會是死亡的恐懼,還是存活的希望。
二零一二年的十二月,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年僅十九歲的饒舌歌手Capital Steez自殺墜樓身亡,而專輯的最後一首歌〈Rains Thru the Roof at Thee Grande Ballroom (For Capital Steez)〉便是獻給才華洋溢的Capital Steez。錫安山覺得這些早逝的音樂人就像是活在Grande Ballroom這個傳奇表演場地牆上的痕跡,殘破卻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錫安山的音樂圍繞著死亡、光芒、希望,在這張《Fuck Off Get Free We Pour Light on Everything》也不例外,但更重要的是專輯中讓人所感受到的那股無法被鬆動的意志,Efrim Menuck說他們走的比傳統的龐克搖滾還要更遠,不過對抗的信念一直都沒有改變。在現在這個越來越易於包裝、偽裝的獨立音樂社群中,總有些真實的聲音不 會被掩蓋掉,該讓「滾開!讓我們得到自由並傾倒光芒在所有事物上」不再是句情緒化的口號,而是成為能使我們走得更遠的方向。
The Walkmen - 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
張貼者: pblue 於 清晨5:44 標籤: Indie Kids with Indie-Rock 0 意見
《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是The Walkmen的第一張專輯,也是我認識The
Walkmen音樂的起點,一開始吸引我去聽的原因是這張專輯封面的照片很好看 (取自一戰前長期關注童工的攝影師Lewis
Hine之手),專輯名稱也取得很棒,但老實說,那時我覺得他們的音樂很奇怪,跟當時我在聽的其他音樂比起來是很不一樣的,應該說你找不到一個團的氣質是
可以跟他們相比的,如此復古的聲音,又如此充滿自我風格。
發行於二零零二年的《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剛好被歸納入後龐克復興的一波浪潮中,在前一年有The Strokes的《Is This It ?》,當年則有Interpol的《Turn On The Bright Lights》,這兩張都是被媒體捧紅到不行的專輯,然而十年後回頭看當時這波紐約的復興場景中《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這張專輯的位置到底被放在哪裡,可以說是哪裡都沒有,如果有也只放在喜歡他們的樂迷心中。但十年後的今天,其他兩張專輯已經被我放在一旁,只有 這張專輯能讓我不厭其煩的拿出來聽。我一直覺得我從來沒聽懂這張專輯,它像是一道未知的門,直到最近才找到開啟這扇門的門把,不過依舊不知道把門開了之後 有什麼在那邊等我。
如果說《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是一個新團所能製作出來的專輯,實在會有點讓人難置信,但早在The Walkmen之前團員們就已經有相當的樂團經驗,他們分別來自Jonathan Fire*Eater和The Recoys這兩個車庫搖滾樂團,去聽聽這兩團的音樂就會知道The Walkmen融合了當中最精華的部分,而在這樣的化學校應下,也難怪他們的首作就能有這樣出色的表現。
這張專輯是在他們自己的錄音室 (Marcata Studios) 用類比設備所錄製的,聲音聽起來相當的溫暖、真實,樂器部分給人些許低傳真的感覺,比起The Strokes的刻意,他們的聲音明顯誠懇許多。主唱Hamilton Leithauser唱歌的方式常會使用到喉嚨,並適度掌控嘶吼的韻律,在高音的部分唱的圓滑,他獨特嗓音是The Walkmen的亮點之一。除了主唱,他們也有很棒的吉他手、鼓手、鋼琴手、貝斯手,這張專輯讓我覺得每樣樂器都在對的位置上,吉他聲音或許來自 Rickenbacker Capri 360、Gretsch Streamliner、Fender Telecaster等這些活躍在六零老搖滾的吉他,時而脆亮,時而雜劣,而鼓擊聲的空間感相當廣闊包覆了琴鍵聲製造出朦朧的氣氛。
《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講的是一種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落感,但不是絕然的感傷,而是給人獨自面對的力量。如同同名曲所唱的,當你從空中墜落時卻沒有人在下方接住你, 因為那些假裝喜歡你的人都走了,你被狠狠摔在地上,骨頭可能斷了幾根,但你還是得站起來,你知道那些虛偽不會把你給擊敗。〈French Vacation〉則是對朋友離開的愁然失落,活在關係斷絕的狀態中,所有的期望都付之闕如。接著在〈Stop Talking〉中講的是兩個人因言語而起的肢體衝突,當他事後想起,他依然會感到疼痛,但痛的不再是肢體的傷疤,而是內心的深處。到了〈Rue The Day〉他想起與許久不見的朋友的回憶,那個回憶如此在他腦海中如此壯大。在這一連串的歌曲之後,聽得出Hamilton Leithauser在乎那些與朋友之間的感覺,並且把他誠實的寫下來。
這張專輯的編曲走得並不是傳統歌曲的架構,它可能沒有明顯的副歌, 就算有副歌也是用相當奇怪的方式出現,可能整首歌就是副歌,像是〈The Blizzard of '96〉這首,但到了下一首曲子又變換不同的結構,這樣並不容易馬上的能讓曲子在你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也是讓我聽不膩的地方,因為我很難去習慣它, 當習慣一首歌,就象徵它會開始讓你感到無聊。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後來的幾張專輯也很難重回到這樣獨特的感覺。
Hamilton Leithauser在這首他們早期的名曲〈We've Been Had〉唱著他不在意給人那種復古的形象。那復古到底是在復什麼的古,眷戀老聲音究竟是不是壞事,爭論這些有點疲倦,或許重點還是這樣的音樂能帶給你什 麼?好的音樂自然有它必須存在的位置。我喜歡〈We've Been Had〉的結尾,電吉他的聲音突然出現在很遠的位置,鏘鏘的發出聲響又慢慢的消失,彷彿在說我很高興能夠變老,然後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每一個假裝喜歡我的人都走了,我知道這是好事,但還是會難過,如果人類註定生來孤單,離開的時侯也是孤單一個,聽完《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之後更體認到現實好像也是如此無奈,該試著開始自己學習堅強,並且面對所有分離所能帶來的苦痛。
發行於二零零二年的《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剛好被歸納入後龐克復興的一波浪潮中,在前一年有The Strokes的《Is This It ?》,當年則有Interpol的《Turn On The Bright Lights》,這兩張都是被媒體捧紅到不行的專輯,然而十年後回頭看當時這波紐約的復興場景中《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這張專輯的位置到底被放在哪裡,可以說是哪裡都沒有,如果有也只放在喜歡他們的樂迷心中。但十年後的今天,其他兩張專輯已經被我放在一旁,只有 這張專輯能讓我不厭其煩的拿出來聽。我一直覺得我從來沒聽懂這張專輯,它像是一道未知的門,直到最近才找到開啟這扇門的門把,不過依舊不知道把門開了之後 有什麼在那邊等我。
如果說《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是一個新團所能製作出來的專輯,實在會有點讓人難置信,但早在The Walkmen之前團員們就已經有相當的樂團經驗,他們分別來自Jonathan Fire*Eater和The Recoys這兩個車庫搖滾樂團,去聽聽這兩團的音樂就會知道The Walkmen融合了當中最精華的部分,而在這樣的化學校應下,也難怪他們的首作就能有這樣出色的表現。
這張專輯是在他們自己的錄音室 (Marcata Studios) 用類比設備所錄製的,聲音聽起來相當的溫暖、真實,樂器部分給人些許低傳真的感覺,比起The Strokes的刻意,他們的聲音明顯誠懇許多。主唱Hamilton Leithauser唱歌的方式常會使用到喉嚨,並適度掌控嘶吼的韻律,在高音的部分唱的圓滑,他獨特嗓音是The Walkmen的亮點之一。除了主唱,他們也有很棒的吉他手、鼓手、鋼琴手、貝斯手,這張專輯讓我覺得每樣樂器都在對的位置上,吉他聲音或許來自 Rickenbacker Capri 360、Gretsch Streamliner、Fender Telecaster等這些活躍在六零老搖滾的吉他,時而脆亮,時而雜劣,而鼓擊聲的空間感相當廣闊包覆了琴鍵聲製造出朦朧的氣氛。
《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講的是一種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落感,但不是絕然的感傷,而是給人獨自面對的力量。如同同名曲所唱的,當你從空中墜落時卻沒有人在下方接住你, 因為那些假裝喜歡你的人都走了,你被狠狠摔在地上,骨頭可能斷了幾根,但你還是得站起來,你知道那些虛偽不會把你給擊敗。〈French Vacation〉則是對朋友離開的愁然失落,活在關係斷絕的狀態中,所有的期望都付之闕如。接著在〈Stop Talking〉中講的是兩個人因言語而起的肢體衝突,當他事後想起,他依然會感到疼痛,但痛的不再是肢體的傷疤,而是內心的深處。到了〈Rue The Day〉他想起與許久不見的朋友的回憶,那個回憶如此在他腦海中如此壯大。在這一連串的歌曲之後,聽得出Hamilton Leithauser在乎那些與朋友之間的感覺,並且把他誠實的寫下來。
這張專輯的編曲走得並不是傳統歌曲的架構,它可能沒有明顯的副歌, 就算有副歌也是用相當奇怪的方式出現,可能整首歌就是副歌,像是〈The Blizzard of '96〉這首,但到了下一首曲子又變換不同的結構,這樣並不容易馬上的能讓曲子在你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也是讓我聽不膩的地方,因為我很難去習慣它, 當習慣一首歌,就象徵它會開始讓你感到無聊。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後來的幾張專輯也很難重回到這樣獨特的感覺。
Hamilton Leithauser在這首他們早期的名曲〈We've Been Had〉唱著他不在意給人那種復古的形象。那復古到底是在復什麼的古,眷戀老聲音究竟是不是壞事,爭論這些有點疲倦,或許重點還是這樣的音樂能帶給你什 麼?好的音樂自然有它必須存在的位置。我喜歡〈We've Been Had〉的結尾,電吉他的聲音突然出現在很遠的位置,鏘鏘的發出聲響又慢慢的消失,彷彿在說我很高興能夠變老,然後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每一個假裝喜歡我的人都走了,我知道這是好事,但還是會難過,如果人類註定生來孤單,離開的時侯也是孤單一個,聽完《Everyone Who Pretended to Like Me Is Gone》之後更體認到現實好像也是如此無奈,該試著開始自己學習堅強,並且面對所有分離所能帶來的苦痛。
Burial - Rival Dealer
張貼者: pblue 於 清晨5:41 標籤: Let's Go to a Disco Party 0 意見
雖然倫敦電子音樂製作人Burial自零七年的經典專輯
《Untrue》之後就沒有發行一張完整的專輯,反而改變方式發行一連串的EP,但他的EP時常聽起來又像是一張迷你專輯,不只是有二、三十分鐘的總曲目
長度,更兼具品質與可聽性,在歌曲間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有參差不齊的地方。而《Rival
Dealer》是他在今年唯一發行的EP作品,如同在去年十二月發行的《Truant / Rough
Sleeper》,這張作品也選擇在這個寒冷的月份傳入大家的耳中。
Burial 說《Rival Dealer》是一張反霸凌曲調(anti-bullying tunes)的作品,可以幫助某些人相信他們自己,不再感到害怕、不要放棄希望,並且讓他們知道有人在外頭關心、看顧著他們,在黑暗中,以及自我懷疑的過 程裡像是天使一樣保護著他們對抗不友善的人。因此,在〈Hiders〉和〈Come Down To Us〉這兩首作品中,你可以聽見Burial在音樂中表現出過往所沒有的溫暖曲調,在現代的電子音樂中能夠透露出這樣的訊息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你在聽音樂 的過程中可能很難發現他要講得是什麼,但他其實都在當中放入了一些簡明的訊息,在這兩首曲子最明顯所能聽到的就是「不再孤單」。
很多時候, 音樂沒辦法改變實質的什麼,卻帶我們穿越過各種黑暗時刻,不管是艱難、痛苦、失意還是傷痛然後繼續前進。即使孤身一人,音樂也能夠讓人「不再孤單,不再害 怕」。Burial的音樂沒有傳達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但他思考的是現代音樂的本質到底該是什麼樣子,他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並且沒有迷失在他的名氣中; 不管現在或未來我們的電子音樂有多酷炫、多讓人感到放鬆、歡愉,在享樂主義之外也該想起這件事。如果你置身黑暗的角落,不知何去何從,聽聽《Rival Dealer》,它可能會在遠方亮起微光,幫助你穿越過那段無盡漫長的暗夜路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