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 Pale Blue Rosary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背景音

0 意見




   今年在離開宜蘭後回台北正式進入打卡上下班的生活,周一至週五無止盡的捷運通車,這樣在地底穿梭自如的便利性,讓人覺得他們打造這捷運系統就是為了讓運輸勞力者的效率達到最大。現代人對於每日能自由穿梭地底已經習以為常,不斷壯大、擴充的運輸帶促進著各地急速的開發,鑽聲四起。離我家最近的捷運站周遭曾經有我就讀過的幼稚園、游過的游泳池、保齡球館,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它們被徹底的剷平,化為歷史的瓦礫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建築工程,一棟棟不斷組裝起的鋼骨結構,一棟棟美好的居住地,那些你住進去變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但前提一直都是你得住得進去。前方不遠處的公園,老梁正躺在石椅上準備渡過這寒冷的一夜,眼前景像看來格外諷刺。

  我必須讀些書來消磨通勤時間,偶爾拿出借來的智慧型手機閱讀RSS或玩個小游戲,手機應用程式的開發讓人們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變得極長,除了通訊外,也要吸取龐大的社交網路資訊,我們對於他人近況的求知欲盡是如此渴求,也不只三五好友的近況,所有社團、組織的一手訊息你都能一手掌握,當然這也侷限於那些你想看到的,持續吸收著單面向的資訊讓我們精神飽滿,你甚至可以看到自己視野的那條微小的界限。

  如果不讀點東西,聽點音樂來分散注意力,這趟三十分鐘的通車時間其實挺讓人沮喪的,你會讓自己開始掉入存在意義的無盡黑洞,又覺得這一切猶如卡夫卡故事中的荒謬。巨大的鐵軌噪音劃過耳膜、他人玩著手機遊戲所發出的刺激聲樣、翻頁免費報紙的稀疏聲、懸掛液晶電視的廣告話語,開關門的嗶嗶響,這些是我們現在最棒的現代音樂,你並不難想到這些聲音背後的寓意。

  我提醒自己不要把這些當作息以為常,試著去聽那些不一樣的聲音,但很多時候卻什麼也聽不到。你認為這城市最迷人的自然音會是什麼,對我來說似乎是落下速度適中,敲打在窗台的細雨聲,很淺,很慢,洗刷著時間留下的痕跡,更像一位傷心人的眼淚。

  抗拒長大、抗拒社會化,拒絕去相信這就是自己命定的人生,內心已經傷痕累累。你會問我到底在追尋什麼,為何如此固執去抗拒。但我追尋的還是人生,相信還能改變的力量,在現實的醜惡與良善之間試著去學習存在,在現代社會的黑暗深淵找到出口。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Scott Walker - Bish Bosch

0 意見

  Scott Walker早已經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位活躍於六零年代的英國歌手,從八零年代後他離開了流行音樂範疇走向前衛音樂的製作,有不少樂迷對此感到不解,甚至不再聆聽他現在的作品,但也有新樂迷願意跟隨著他的黑暗旋律走向尚未開拓的現代音樂世界,無論如何,他並不是一直走在時代後端的音樂家,而是站在時代的前端,等待後人追隨上他的腳步。

  如果已經熟悉他前兩張作品《Tilt》和《The Drift》,你或許會馬上習慣《Bish Bosch》中聲音進行的方式,但如果你是初次聆聽Scott Walker的音樂,《Bish Bosch》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畢竟它古怪的旋律與怪異的聲響,會讓聽者在聆聽上有些挑戰性。這張專輯就如同前兩張作品的續作,一貫的黑暗、混亂、分裂,也可以說是他前衛作品系列中的第三部曲。

  先撇開旋律不談,專輯中難解的歌名與歌詞,使得要進入《Bish Bosch》更加的困難,但對我來說這張專輯是比《The Drift》還來得易聽,至少在節奏的行進上還算得上是緊湊,製造聲音的方式也相當有趣,除了之前使用敲擊肉塊來當拍子外,你可以在〈Corps De Blah〉和〈Tar〉等曲子聽到他以兩把刀子互磨的方式來造音,把磨刀霍霍之音用在音樂上實在是古怪到了極點,讓人聽得不寒而慄。

  我倒是比較喜愛〈Phrasing〉這首,至少裡頭使用較多的搖滾樂器來編曲,但還是聽來相當斷裂,一段電吉他,一段合成器,一段鈴響全都不連貫的串在一塊。更讓我驚豔的是年歲已六十九的Scott Walker,還能保有如此深厚的嗓音,有些人說他的音樂已完全失去旋律性,但他在這唱出的旋律彷彿是由它過往唱出的流行旋律所提煉出的,只是以一種變調、斷裂的方式來表現在他現在的音樂上。

  長達21分鐘的〈SDSS14+13B (Zercon, A Flagpole Sitter)〉非常精彩,你很難去辨別自己聽到的是音樂還是其他的什麼,像是把流行(搖滾)音樂丟到果汁機裡打碎成純黑色汁液,再把它倒到杯中一飲而下,嘔心和美味全都在一念之間。單曲〈Epizootics!〉就像是Scott Walker的一場夏威夷惡夢,重覆著低沉的電噪聲、詭異的號角聲、簡潔的鼓擊,聲音如同疾病蔓延在耳蝸。〈The Day the "Conducator" Died (An Xmas Song)〉肯定是今年最怪異的聖誕歌,這次聖誕老人不再穿著紅衣,而是穿上黑色皮衣來獻上聖誕大禮。

   《Bish Bosch》不會是一張好聽的專輯,它比較像是Scott Walker用各種聲音在探索現代音樂的深度,聆聽者聽的到多深它就有多深,然而在這一道深不見底的黑溝中,你始終無法精確測量出黑暗的向度。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Merchandise - Children Of Desire

0 意見

   或許有點難想像Merchandise的兩位主要團員Carson Cox和David Vassalotti早在這項音樂計劃之前就已經活躍於佛羅里達州坦帕的hardcore punk場景,當你聽到他們的單曲〈Time〉時,還會以為是某個初試啼聲的後龐克樂團,有著印象深刻的吉他Riff以及溫情動人的旋律,但後來接著聽專輯的其他曲子,才會發現他們的音樂其實與他們骨子裡野性的龐克根源脫不了關係。

  Merchandise將他們的所有作品放在網路上免費供人下載,當然他們的第三張專輯《Children Of Desire》也不例外,雖然這張專輯由紐約布魯克林的小廠牌Katorga Works發行,但專輯和音樂錄影帶全靠他們自己錄製,甚至連演出都由自己安排。在《Children Of Desire》開始受到注目後,便有不少廠牌來與他們接洽,有人問,難道你們不想加入大型的獨立廠牌嗎?主唱Carson Cox說道:現在大型的獨立廠牌就已經是主流了,反正我們什麼都可以自己來,加不加入好像無所謂。也就是這樣的獨立精神,讓Merchandise保留了最原始的粗曠興味。

  把所有Merchandise都聽過一遍後,你會發現《Children Of Desire》是他們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就像八零年代那些我們所愛的後龐克音樂一樣,充滿黑暗深邃的旋律。他們的家鄉的唱片行不多,但還是買得到卡帶版的Sisters of Mercy、Clan of Xymox 、Cocteau Twins的第一張專輯,這些音樂構成了Merchandise音樂的雛形,不過Carson Cox也提到Nina Simone 和Miles Davis這些傑出的爵士樂手對他們音樂的潛在影響。

  有些人根除了欲望獲得自由,有些人被欲望束縛無法超脫,《Children Of Desire》的主旨就是探討著欲望對人的影響。實體專輯付有一本小書,團員David Vassalotti將歌詞隱藏在書的內容當中,你必須透過故事才能窺探到他們的歌詞,實在是相當有趣的一個做法。

  這張專輯的長度雖然不長但卻令人聽得滿足。我很喜歡他們編的吉他Riff,從〈Time〉、〈Become What You Are〉再到〈In Nightmare Room〉都讓人感到航行在時間的長流上。長達十分鐘的〈Become What You Are〉分成兩部分,上半部為主旋律,下半部為Krautrock式的噪音演奏,鬼魂般的歌聲與鼓機、合成器、電吉他刷奏扭打在一塊,雜鬧的過癮。

  〈In Nightmare Room〉中黑暗壯闊的吉他音牆成功的將幽閉的空間感營造出來,似乎夠勁的後龐克音樂就該是如此。〈Satellite〉是專輯少有的鋼琴曲,讓恐懼的情緒回歸到平靜。做為專輯最後的曲子〈Roser Park〉把時間拉得很長,讓人在慵懶的合成器、噪音旋律中漂流,然後再接上〈Time〉中那段讓人印象深刻的Riff,為專輯闔上封頁。

  沒有宣傳、沒有大製作,《Children Of Desire》又再一次證明Merchandise走在獨立製作音樂這條路上是對的,他們玩音樂並不為了什麼,能支撐他們的一直是對音樂的那股熱情。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2012.11.21 Sigur Rós @ Taiwan University Stadium (台大體育館)

0 意見


  自從在大螢幕上看過Sigur Rós的紀錄片《Heima》後,不禁會對Sigur Rós的現場演出有美好的想像,尤其是想像自己能在深山或是海邊聆聽到他們真實的聲響,感覺那樣的靈氣就是與大自然源於同處,如同他們家鄉冰島壯闊的自然景色一般,脫俗於世。不過這次來到台灣演出雖然舉辦在室內場地,和自己腦中的美好畫面有所不同,但還是很高興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這塊土地上為大家帶來這場演出,畢竟這次終於不用再聽他人述說他們的現場有多驚人,因為我們即將親耳體驗到這世界上最動人的聲音。

  不知是否坐在B區位子的緣故,一開場的聲音聽起來有點焦糊,弦樂組和主唱Jónsi的聲音特別嚴重,和印像中他們音樂裡所呈現出的透澈度有點小落差,不過這也阻擋不了Sigur Rós表現他們優異的現場功力。我最喜歡的Sigur Rós專輯是《Ágætis byrjun》和《( )》,所以當聽到這兩專輯的曲目總是特別有感覺,像是《( )》裡的〈Vaka〉有一段日子一直是我進入睡眠的前奏曲,而現場的〈Vaka〉聽起來特別動人,平靜卻深沉,如同一條連接現實與夢境的橋梁。而夢境的這端是〈Glosoli〉,這是一首不斷累積情緒的曲子,後頭的巨型螢幕撥放著MV的片段,如果你還記得,就是有一群孩子奔向懸崖邊的畫面,鼓手Orri Páll Dýrason踩著大鼓,整個聲音炸裂開,孩子們在奔向懸崖後都飛了起來,強烈的閃光之下,全場歡聲雷動。

  接著的〈Svefn-g-englar〉,舞臺上隨著聲波明滅著點點微光,效果非常精巧,Josi用他獨特的嗓音唱著:「啾~啾~」,最特別的一幕是他拿起吉他,將聲音唱入拾音器的位置,與之產生共鳴。聽到〈Viðrar Vel Til Loftárása〉時,螢幕上出現兩個娃娃的畫面,想起來這首歌MV中兩個男孩的故事,腦海中他們擁抱的鏡頭還是很美,這時Jónsi和全團停止了聲音,全場突然鴉雀無聲,那一刻時間彷彿就這樣停滯住,後來聲音才又開始動了起來,或許說的有點浮誇,但我確實以為世界在那幾秒內是停止不動的。

  聽到〈Hoppipolla〉前奏,大家都歡呼了起來,澎派的弦樂聲響起,不少觀眾衝向舞台前方,聽到這麼振奮人心的旋律,真的是不激動也難。如同〈Glosoli〉的情緒累積,〈Festival〉將整場演出帶向另一個高點,以歡度節慶的演奏方式,將弦樂、音牆、大鼓、小鼓積累爆發出來。綠光四射、電氣感十足的新歌〈Brennisteinn〉或許揭示了Sigur Rós音樂的新方向,不知為何讓我想起幾個月前Radiohead的現場,Jónsi唱風一變,宛如Thom Yorke上身,老實說〈Brennisteinn〉聽起來還頗像《Hail To The Thief》時期的曲子,帶有陰沉的跳舞感。

  《( )》專輯裡的最後一首曲子〈Popplagið〉無疑是最棒的終曲。除了「震撼」兩個字我還能多說什麼呢,Jónsi以弦拉奏電吉他所創造的環境音牆,可以說是近代搖滾樂中最特別的聲音,在〈Popplagið〉中更表現出此聲音的極至,也是Sigur Rós音樂中兩種衝突概念共存的體現,重生與毀滅,缺一不可。

  演出結束後,大家絡繹不絕的掌聲給了他們最好的肯定,他們也肩搭肩出來謝幕了兩次,真的相當可愛。如同專輯名稱《Takk...》,感謝一直是他們音樂的初衷,我們也懷著感激之情,感謝Sigur Rós,感謝這個美好的夜晚。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包子虎 – 所在

0 意見

  在唱片行看到《所在》擺在架上,心想這張專輯的包裝也太大氣了吧,由淺橘色的紙頁圍起兩片厚實的厚紙板,拿在手上像是拿著一本精裝書兼防身武器,延續了上張專輯《Highway Children》將唱片藏在摺紙裡的方式,買回來拆開後,手工折成的紙頁還能展開成大幅的海報,就像他們音樂裡的情緒都是微小而巨大的,我很喜歡這樣具有巧思的專輯包裝。

  不同於《Highway Children》的低傳真感,《所在》的錄音品質可以說是大幅提升,每一樣樂器聽起來都相當扎實有勁,猛烈的吉他刷扣,爽快的吉他獨奏,搶耳的貝斯律動,主唱佑子還是用生命在唱歌,這種唱法幾乎是集所有力氣於喉頭,那並不是單純的吼叫,而是真實情感的流露,切切實實的踢了檯面上所有虛假的搖滾樂一記屁股。

  包子虎的音樂不只聽起來熱血,歌詞更是熱血的充滿感情。〈Second Time〉的歌詞寫著:「管他是不是還能有明天,只要保護好帥氣的臉」實在是硬漢的帥氣卻又好像是長大後才能體悟到的什麼。同名歌曲〈所在〉是整張專輯中的核心,佑子用台語唱著過往事,在經歷所有無情的歲月摧殘後回憶青春時的迷惘,而那樣的迷惘始終是我們的歸屬和最初的所在。

  雖然依舊聽不懂〈天才與白痴〉唱的是什麼,但「清早起來吃早餐吃完才有力氣,吃完早餐出去玩看看要去哪裡」這句真是生活化的有趣,給人一股朝陽般的能量,比其他早餐歌還厲害。

  從第一首〈吼〉到〈行進曲〉像是《所在》的第一部分,從〈行進曲〉後則是第二部分,即使沒有刻意強調,《所在》的專輯概念性卻隱隱的浮現在耳際。我覺得佑子寫詞很厲害的地方是,用很簡單的字句就可以把很美的畫面勾勒出來,像在〈鹿的淚〉唱道的:「日夕時將夜,小倉山鹿鳴。鹿鳴悲壯裡,去盡是秋聲」裡面相當有影像感,除此外,這首有很棒的旋律,還有奔馳的噪音吉他都使得曲子更加生動。

  《所在》的好聽之處就在於歌曲的流暢度,專輯每一首歌的節奏都是動起來的,如同駛上公路的快車,讓歲月濃縮在這段不長也不短的車程中,讓速度感帶你回到鄉愁的所在。最後的〈小鳥〉唱著:「穿越了悲傷的街,穿越了希望的夜,看遍了冷漠的臉,讀遍了荒唐的眼。期待一個完整的世界,等待一個美好的明天。」我們會知道,帶著滿身傷痕到達旅途終點並不是結束,而是帶著更深的期待無畏的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Flying Lotus - Until the Quiet Comes

0 意見

  每當聽Flying Lotus的專輯時,總是會令人感到驚奇,驚奇於他獨特的音樂性,彷彿你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音樂,很難用字詞去定義他所創建出來的電子音樂世界,而這世界融入許多複雜的概念,每一種概念都有衝突或相合之處,他並不在聲音上做任何的妥協,他只表達他所想要表達的,並嘗試所有聲音的可能。

  來自洛杉磯化名為Flying Lotus的Steven Ellison已經在《Los Angeles》、《Cosmogramma》等專輯中證明他對電子音樂的敏銳度與才華,無論是Jazz、Hip-Hop、IDM等各種音樂元素,他都能予以完美的融合,付給全新的節拍與生命。《Until the Quiet Comes》做為Flying Lotus的第四張專輯,他必須找到新的突破點。他並不想延續舊作的創作模式,於是更加專注在音樂理論上,學習鋼琴和弦以及編曲,並且融入非洲音樂和夢境的概念,讓所有樂曲多了一層超現實的色彩。

  對我來說《Until the Quiet Comes》比起他的舊作還來得易聽,除了有不少客座的獻聲讓曲子旋律性變得豐富外,這張專輯聽起來相當貼近於人的淺意識,它不像《Cosmogramma》來得錯綜複雜、天馬行空,反倒是讓人可以細細品味他所製作出來的拍子,甚至是溫厚的貝斯聲線,專輯內不少曲子的貝斯聲線都給人猶如沉坐浮雲之感。

  曲子〈Putty Boy Strut〉配合上Cyriak Harris的音樂影像,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彷彿聽過一次那樣有趣的旋律就永久紀錄在腦中,有著機器動作般的節奏與聲韻,最後再加上一段弦樂,毫無突兀之感。〈See Thru To U〉運用小鼓、腳踏拔營造出一個不間斷的空間感,包覆著靈魂女歌手Erykah Badu的嗓音,接續著的〈Until The Quiet Comes〉則使用拍手響為主節拍連貫起和Thundercat 合作的〈DMT Song〉,慵懶的夢囈旋律在跳躍的貝斯旋律下結束,歌詞講述著不願從夢中醒來,就在這時〈The Nightcaller〉又讓你掉入另一層由4/4拍節奏所組成的夢境。

  由Thom Yorke獻唱的〈Electric Candyman〉讓幻夢的旋律與非洲鼓節拍結合,Thom Yorke的聲音有如被蒙上一層薄霧,在當下所有聲響彷彿讓空氣變得凝滯。而〈Hunger〉則是與Niki Randa、Jonny Greenwood合作,頗具有Trip-Hop的味道,後段絕妙的混入了Jonny Greenwood在挪威森林中製作的配樂〈Don't Read Things That Have Not Had the Baptism of Time〉,讓曲子多了些飄渺虛無的靈氣。

  《Until the Quiet Comes》帶來的感覺不光只有驚奇,更迷人的地方是那股可以供聽者可以沉入的氛圍。如果要選出幾張最近似於夢境的音樂,這張專輯絕對是選項之一。直到寧靜來臨,沉睡在無聲的那片海上,由現實離開,在無邊的夢境漫游。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012.10.26 瓢蟲 @ Legacy

0 意見

        先前從沒有想過有一天能親眼看到瓢蟲表演,他們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傳奇般的存在。一九九七年瓢蟲發行第一張專輯時我才九歲,一直到十年後才有機會聽到他們的音樂,會認識到他們也是因為先喜歡吉他手琬婷的Varo、錫盤街再聽到瓢蟲。雖然他們只發行過兩張專輯,但在那個年代的台灣能有這樣的音樂實在是非常的酷,真的是非常酷的一件事,尤其還是一組由女生組所成的樂團,玩著另類、龐克的樂風,毫無矯飾的嘶吼著歌詞、還有獨特的器樂編曲,在當時絕對無人能比,可能現在也很少有台灣樂團能比的上。

  當天在塑化櫻桃防爆小組炸裂的電音暖場接近尾聲時,後面的投影銀幕放起了瓢蟲以前的舊照片,那些屬於他們的青春記憶又再一次於眾人面前展開。直到四位團員站上舞台,我還是覺得他們依然年輕,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音樂在現場聽起來還是很厲害。隨著電吉他快速的刷奏,聽到主唱妹妹唱〈色狼滾開〉、〈摩托車〉等曲子,實在讓人振奮,每個環節都相當有力。她在表演時也提到保護流浪動物以及為核心價值努力,除了音樂外,還有一些必須要用行動去支持的事。因為地下社會復業被開罰,當天舞台上出現不少抗議的標語,回過頭看台灣獨立音樂的十年前與十年後,即使環境對我們不太友善,我們還是要堅持奮鬥下去。

  瓢蟲的吉他手琬婷是台灣最酷的女吉他手,這次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表演瓢蟲的音樂。九八年發行的《讓太空人跳舞》是一張沒有人聲的器樂搖滾專輯,裡面的要角莫過於是琬婷的電吉他演奏,不管是效果器的使用、還是反饋的電吉他噪音,現在聽起來依舊特別,沒有刻意鋪陳的編曲,感覺就像讓人保持在一種持續旅行的狀態,而這樣獨特的聲景只有在她的吉他彈奏下才聽的到。安可曲〈國王的飛馬〉的前奏一下就讓人感動的起雞皮疙瘩,現場一陣歡呼過後,舞台前的大家跳撞成一團,當下多希望這樣飛行天際的電吉他聲響能如此沒完沒了的一直下去。

  或許每個瓢蟲團員都有各自的計畫和生活,但這次難能可貴的重新聚首,更讓大家知道瓢蟲雖然會解散,他們音樂內那股最原始的精神還是會繼續傳承下去。這個世代結束了,我們期待下個世代的到來。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 '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

0 意見
        當聽到加拿大獨立廠牌Constellation宣布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的新專輯將在一星期後發行的消息時,除了感到驚喜之外,心情也是相當興奮,畢竟距離他們上張作品已經有一個十年之久。去年他們開始巡迴演出時,剛好有機會能在東京的All Tomorrow's Parties音樂祭親耳聽到他們的現場。這場演出對我來說像是見到了某種盡頭;排除感官的刺激外,所謂對音樂的感受似乎也不能再被超越,即使在聽這張新專輯《'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我依舊會想到他們在現場表演時所發出的巨大聲響,整個耳朵被嗡鳴聲填滿,所有所能接受到的能量幾乎都是超載的情況。

  播放《'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時,把音量轉大,將聲音調到能將耳朵填滿的狀態,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藉助著聽覺系統在腦內鋪展開,關於那些無法觸及到的歷史、時事、地域、人民,一一的都隨著聲響在腦中迴轉。專輯雖然只有四首曲子,但時間還是長達近一個小時,當中的〈Mladic〉和〈We Drift Like Worried Fire〉為專輯的主軸,〈Their Helicopters' Sing〉和〈Strung Like Lights at Thee Printemps Erable〉為Drone式的環境聲響。

  〈Mladic〉的歌名指涉波斯尼亞戰爭涉及種族屠殺罪行的國際戰犯Ratko Mladic,他曾擔任波斯尼亞賽族部隊的總司令,在九零年代的波斯尼亞戰爭中屠殺在斯雷布雷尼察生活的回教徒,隨後被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指控犯下種族清洗、反人道等罪行,直到去年塞爾維亞政府才宣布逮捕Ratko Mladic,也因如此〈Mladic〉給我的感覺有哀悼與與向亡靈致敬的意味。

 〈Mladic〉的開場像是播放一張積塵的膠片一般,唱針放下,茲裂一聲,人聲碎語一陣,使用手搖風琴與伊朗的傳統拉弦樂器kemençe配合電吉他的反饋嗡鳴,讓曲子呈現黃沙漫天的中東氣息,隨著敲擊樂器的加重,電吉他破音增幅,為曲子豎立起一面巨型的音牆。中段的電吉他即興重覆彈奏聽來相當具有危急感,夾雜反饋的噪音,曲子在後段進入更壯闊的聲音表現,大鼓的敲擊與電吉他的刷奏像在撞擊你的心門,一瞬間,所有的聲音都在找尋同一個歸屬。尾聲,混入游街式的人群敲奏錄音,如同指導亡靈的去向,引領他們回到家鄉。

  〈Their Helicopters' Sing〉使用大量的環境音與傳統樂器的單音嗡鳴,聽來像是直升機在天空盤旋,人民在地上彈奏樂器,天空與地上的對比相當鮮明,欲有一種戰爭將至前人民所發出的抵抗聲浪。

  〈We Drift Like Worried Fire〉開場靜謐的敲擊音聽來異常鬼魅,弦樂組接著電吉他的重覆單音彈奏而來,氣氛隨著大鼓和如風般的銳利破音而上,相較於〈Mladic〉的悲悽,〈We Drift Like Worried Fire〉聽來帶有強烈的希望,那樣的感覺彷彿回到他們專輯《Lift Your Skinny Fists Like Antennas to Heaven》中的名曲〈Storm〉。曲子中後段又將那種危急感給帶回來,不斷加快的行軍式鼓擊,提琴音悠揚在所有音牆之上,淡去聲響後,再度讓器樂歸回到原本的位置,對於編曲的起伏鋪陳幾乎沒有可以讓人挑剔的地方。之後,我們又從焦慮的炎浪中重生過來。

  終曲〈Strung Like Lights at Thee Printemps Erable〉歌名提到了Printemps Erable(魁北克之春),魁北克之春為今年上半年在加拿大魁北克所發起的學生運動,抗議政府因應財政赤字調漲學費,成為當地有史以來最大的抗議行動。但這首曲子在音樂上是反高潮的,不帶有任何激昂的情緒,有的只是去旋律性的噪音。以此方式向這場運動致敬,讓人感覺在訴說:我們不只是一時的奮起,而是要將這種噪亂的精神持續延續下去的感覺。

  有人會質疑像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這樣沒有人聲、歌詞的器樂搖滾樂隊要如何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我覺得要把音樂做到如此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比用歌詞表達來的困難,他們必須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用什麼樣的樂器表現、編排才能表達出那種情境,更重要的是擁有反抗的精神,那樣得音樂才顯現得出生命力,而對於那個生命力的體會就是我們共通的語言,很多時後會比歌詞在精神的傳達上來得更直接有力。去看看他們最近的訪談,你會知道他們在思想的立足點是什麼,便可以了解他們為什麼能夠做的到。

        回過頭看專輯名稱《'Allelujah! Don't Bend! Ascend!》所傳達出的訊息,似乎激勵著我們不要屈服、更要自立奮起;即使情況變得更糟,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Goat – World Music

0 意見
        聆聽Goat的音樂時,的確會讓人有種驚嘆的感覺,彷彿被層層神秘的能量給包圍住,如同接觸到古老的原始能量,被衝擊,但卻對那能量一無所知,就像望向一口不見底的黑井一般。Goat來自瑞典北方的一個名叫Korpilombolo的村落,網路上關於這村落的資料非常的少根據傳說,在基督教入侵村落前,曾有巫醫在這待過幾世紀之久,所以村落長期受到巫毒文化的影響,也留傳下一些傳統音樂的軌跡,也因此,他們的音樂相當具有神祕性。

  《World Music》如其名受到世界諸多音樂根源的影響,有聽起來像Fela Kuti融合非洲音樂與爵士的Afrobeat,還有Funkadelic中迷幻搖滾與放客的結合等。在這「迷幻」一詞被隨處濫用的時代,Goat音樂中的迷幻感更是原始的強烈,這種強烈的感覺在現在的樂團中相當少見,雖然融合傳統的樂風,也不會讓人感到一絲俗舊。

  〈Goatman〉的編曲就如同非洲鼓節奏加上Jimi Hendrix使用娃娃效果器的電吉他彈奏,女聲在旁祈禱式的呼喊,姿長微小的火焰,延續下來的〈Goathead〉則讓那火焰開始在心底劇烈燃燒,當停止電吉他的咆嘯後,絕妙的再接上一段空心吉他的獨奏,讓聽者燃燒的心變如止水,這樣的巧思實在一絕。

  復古的琴鍵聲在〈Disco Fever〉不斷迴轉,祭祀者跳著狂熱的舞步,放客的電吉他絡繹不絕的在耳邊奏響,直至深夜,祈禱從未結束,持續到黎明的〈Golden Dawn〉又揭開他們音樂另一神祕的面紗,緊密的非洲鼓節奏與尖銳的電吉他獨奏陪著耀眼的曙光一同灑下。

  〈Run To Your Mama〉中碎小的鼓拍穿插強烈的電吉他間奏,帶領靈魂穿越草原、峭崖、山嶺、直至找到那顆名為世界之母的不朽巨樹。空心樂器的刷奏貫穿整首〈Goatlord〉,曲子的旋律帶點悲悽,彷若一首從未被唱出的古老歌謠,而那末段的電吉他獨奏又再度刺入耳膜,當代與古代的再次交融。

  《World Music》像是一場神秘的儀式,也像是寫給世界音樂的一篇詩歌。當聽到最後的演奏曲時,總會希望自己永遠浸在那樣遙遠的迷幻國度裡。可能,儀式還沒結束前,再祈求歸還這混亂的世界與心靈一片平和吧。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關於音樂網站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2 意見


  寫了關於音樂的部落格也有好幾年了,從高中、大學、到現在出社會,沒有間斷的紀錄一些聆聽的文字,途中一直在找尋、嘗試一些書寫音樂的方式,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是沒有太多的長進,但我始終能在當中找到做這件事的熱情,然而這樣熱情的小火焰,總覺得這輩子好像都不會熄滅了。

  也是近幾年才從獨立音樂中,體會到一些以前從未思考過的事,所謂的獨立一直都是一種D.I.Y的精神,不只是製作音樂的形式上,也關乎一個人的思考模式、對周遭世事的看法,以及從主流價值外找到自己思索議題的方式。我們知道主流媒體以怎樣手法來操作議題,關注社會現象的表面層,忽略一些更值得被關注的事,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時後都是無能為力,且麻木的。但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於是我們決定嘗試做一個音樂網站,以我們對獨立音樂這個領域的認識來提供一些音樂新聞、專題報導、樂評,不敢說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確定能改變些什麼,至少能讓這塊土地上的大家多知道一些國內外的音樂資訊也好。

  網站名稱是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深晨),取自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專輯《Darklands》的一首歌。很多時後,聽到一首好歌就如同浸沐在春季早晨的下,有點溫暖,帶著希望的氣息,那一刻,你知道自己能面對所有的事情,即使踏入黑暗也已經有不畏懼黑暗的勇氣。

  沒有人能教你怎麼去聽音樂,任何的樂評都不能,我們只能以引導的方式將這些音樂推薦給你,提供一些參考,你必須用自己的好奇心去聆聽、去評斷你是否喜愛,建立起自己的喜好,找到最適合你的聽音樂方式。關於音樂創作,我覺得多方位的攝取各類型的音樂養份對創作是很有幫助的,你不會輕易得就被某些類型限制住,被貼上那些不容易被撕下的永久標籤,你可以看的更遠更廣,受到更多的啟發。後來你會知道,在這個廣大的音樂世界遊歷,實在是一件很相當有趣的事。

  這些天R.E.M的〈These Days〉一直激勵著我,讓我重新去思考做這件事的價值,讓我思考現在年輕人必須站在什麼樣的位子。用熱情去做想做的事吧,不要忘記那些音樂教過你的事,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能帶來的改變。

We are young despite the years we are concern
We are hope despite the times
All of the sudden these days
Happy throngs take this joy wherever wherever

網站連結: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另外我們也徵求樂評、音樂有關的專題,如果你有興趣,歡迎跟我聯絡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Deerhoof – Breakup Song

0 意見

  要如何作出永不妥協的音樂呢?實驗流行樂隊Deerhoof一直走在這條理念的路上,在他們的曲子上很少能找到所謂的架構與規則。剛開始聆聽時,你很難預期下一秒鐘出現在你耳朵前的會是什麼樣的聲音,但也因為如此,你可以在他們的音樂中找到很多的驚奇與樂趣,而且絕對不會艱澀難懂。如果真要說Deerhoof的音樂有什麼潛在的規則話,那也就是四位團員以腦內創意所碰撞出的方式吧,這也不是用「酷」這個有點距離感的形容詞能夠來形容的,簡單來說就是好聽又有趣。

  往回看,《Breakup Song》已經是他們的第十二張專輯,當然,這張還是奇怪的不減過往聆聽上的趣味。把《Breakup Song》想像是一綑捲起好的地毯,找塊寬廣的地板,展開那張地毯,你會看到毯上五顏六色的奇異圖騰與不規則的對稱線條,有點眩目,不過坐在上面毛茸茸的卻很舒服。女主唱兼貝斯手的Satomi Matsuzaki同樣以童稚唱著日式口音的英文,隨性的哼唱著旋律,有時候則是以一些連串的發聲詞來當作旋律,悅耳又可愛,但這樣的可愛配上鼓手Greg Saunier與兩位吉他手John Dieterich和 Ed Rodriguez張牙舞爪的即興鼓擊與噪音,居然也不顯得任何違和。

  〈There's That Grin〉的合成聲效相當有電玩感,中後段的雙吉他變奏,左右聲道此起彼落,就像遇到遊戲中的大魔王一樣,角色的技能鍵先預備好,準備迎戰。Satomi在〈Bad Kids to the Front〉的歌詞唱著:「你不會知道,我在裡頭唱的是什麼歌。」她讓一首歌不再只是一首歌,反而像是一個藏著秘密的黑色小盒子,正等待被找到打開的方法。

  《Breakup Song》有些地方雖然使用到很重的合成器效果,但並不完全依賴在上面,三件式樂器依舊是曲子的主軸,像〈Zero Seconds Pause〉和〈To Fly or Not to Fly〉中流暢的變奏,讓人完全無法預期旋律的行蹤,這也是他們和大多樂團不同的地方,他們絕對不會以同樣的手法來玩一首歌。
  
  〈The Trouble with Candyhands〉實在太可愛了,強烈的節奏與頓點,順耳的流行旋律,無疑是完美的Deerhoof式舞曲。專輯最過癮的還是〈We Do Parties〉的雙人電吉他亂鬥,該怎麼說,如果你對最近的吉他音樂感到無聊的話,這首絕對是一錠解藥,粗裂感的破音與極富節奏感的刷奏,嗯,很帥。

        瑪莉歐的燒鬍鬚舞曲〈Mario's Flaming Whiskers III〉有很棒的電子節奏,機械式聲效,又一次讓人重回過關斬將的電玩樂趣。

        長度只有三十分鐘的《Breakup Song》聽來非常的精煉,好像把整個宇宙都給濃縮起來了,現代的、古代的、新的、舊的、雜七雜八的,什麼都在,聽完才發現這些音樂到底跟專輯名稱「分手歌」有什麼關係,好像也沒什麼關係。有次,有人問鼓手Greg要怎麼解釋你們的音樂,他說:「他們的音樂就已經在解釋他們的音樂了。」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Cult of Youth - Love Will Prevail

0 意見
      Cult of Youth的《Love Will Prevail》是一張充滿黑暗、力量、溫柔的專輯,而能擁有這樣的特質無疑是來自於主唱Sean Ragon淬鍊多年的結果,早在Cult of Youth有現在的樂團樣貌前他已在家錄製無數的歌曲,後來又在紐約布魯克林開了間名叫Heaven Street唱片行,並在唱片行後頭建立自己的錄音室,這張《Love Will Prevail》便是在這間錄音室的錄製下所誕生,他在訪談中也提到不少錄製過程的艱辛。

  Sean Ragon年輕時受Neofolk曲風的影響至深,諸如Death in June、Current 93、Coil等都是他所喜愛的樂團,也因為這些影響,Cult of Youth的音樂除了以民謠為核心元素外,還多了些後工業、後龐克的味道。鼓手Glenn Maryansky也是團內的另一位要角,你可以聽見Cult of Youth的特點在於大量的木吉他刷奏與沉重鼓點的行進搭配,他的鼓擊讓每首曲子聽起來更加有力道,每一個小節都俐落有致,而女提琴手Christiana Key的琴弦拉奏則為曲子添加幽美深邃的華麗感。

 《Love Will Prevail》無論在製作或編曲的細膩度上都比前作來得出色不少。專輯的開場先獻上一曲沉重的〈Man and Man's Ruin〉,起先是小鼓再來加重節奏,急促的琴弦聲與長號吹奏鋪成整段旋律,相當有勁的開端。〈Golden Age〉輕快有力的鼓組與貝斯韻律成了主秀,Sean Ragon的嗓音在混厚與嘶吼中反覆著主副旋律,到了〈Prince of Peace〉又變得迷幻溫柔,彷彿在世界失控前,依然高舉著和平旗幟。

 〈Garden of Delights〉的黑暗氣氛讓我想起一些Death in June的曲子,沉重的鼓點、紛亂的電氣音效、Sean Ragon由憤恨的高吼突如轉為正常的唱法,完美的接續下一首〈A New Way〉,貝斯低音、琴鍵聲、長號、木吉他刷奏、電吉他噪音頓時都湊在一塊,Sean Ragon改用激昂的嗓音將旋律點帶至最高,氣勢十足。

  我相當喜愛〈New Old Ways〉中重度分明的鼓點與旋律鋪陳,中段的吉他旋律像極了Joy Division,後段電吉他延遲聲效與長號的融合異常迷幻,如同黑潮來襲一般,氛圍感濃厚,這樣的編曲方式超出常理卻很有意思。節奏緊實的〈The Gateway〉又再度開啟黑色的另一章節,Sean Ragon唱著幽幻迷離的旋律卻又不忘著紛怒意識的陳述。

  《Love Will Prevail》徹底展現出Sean Ragon譜寫黑色曲調的功力以及製作的成熟,而在專輯的背後則是那股堅持到底的獨立製作精神,相信他們的聲勢在未來將會越來愈壯大。青春的邪典崇拜,愛終將戰勝一切。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The xx – Coexist

0 意見
         經過首張同名專輯的成功後,The xx的第二張專輯勢必會遭受樂迷們放大檢視,不過他們似乎也不妥協於過往的成功模式,來複製出一首首簡約的流行樂來討好大眾。《Coexist》聽來似乎更加沉穩內斂,像是將一段感情結束後的依戀與內心話語融入到曲子裡,你可以在歌詞中找到那樣傷感的詞句,或許不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但在Romy Madley Croft與Oliver Sim的對唱下,當中的情感並不存有任何真摯的假像。

  我最欣賞The xx的一點仍是他們的音樂製作,二十初歲的年輕製作人Jamie Smith除了掌握樂隊當中所有鼓機節拍,還是一名音樂口味涉獵廣泛的DJ,舉凡嘻哈、R&B、靈魂、實驗電音都在他的撥放清單中,所以讓The xx聽來並不是一組單一樂種取向的組合,他們有著節奏藍調的旋律、外加透亮的電吉他單音、韻律有致的低音線還有Jamie Smith的創意鼓點,在同名專輯中可以聽到所有的樂器表現都有各自的亮點。

  正當期待Jamie Smith會用怎樣有趣的方式來製作《Coexist》時,則沒料想到他選擇用更低沉的方式來營造出整張專輯婉約的黑色調氛圍,也收回了他那精湛的擊鼓技巧。不少曲子聽來像是取用電子樂手Burial灰暗的dubstep節拍,讓曲子在黑暗的夜色中得以行進;如〈Chained〉使用緩慢的兩拍節奏,將那種兩人之間的枷鎖感顯現出來,即使彼此感情已逝,心中的思緒還是徘徊在是否給予對方自由與鍊鎖之間。

  〈Reunion〉中詭幻的音效、殘響的慢拍,在月光的暈亮下等待與戀人重聚,隨著加重節拍的留白,只留下等待落空的結局。〈Sunset〉由低音與鼓拍展開日落的場景,描繪出戀人分離又再度巧遇的疏離感,詞裡字字句句的感嘆,也讓〈Sunset〉成為《Coexist》中最傷感的曲目。

  當Oliver在〈Missing〉唱著"My heart is beating"時低沉的節拍也猶如心跳般打在耳膜上,不得不佩服這項製作上的巧思,此時,空幻的吉他聲響也畫過了腦中一幅幅思念的畫面。〈Swept Away〉則用了相當舞曲的節奏,但依舊是抑鬱且低沉。

  雖然《Coexist》選擇了不流俗的方向,但卻仍舊帶不回首張專輯給人的驚艷感,旋律性也流於相似與平淡,不過無庸置疑的是,《Coexist》在情感與整體的氣氛上都輕易的讓人浸入他們對感情分崩離析的黑色詮釋中。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Go-Kart Mozart - On The Hotdog Streets

0 意見
      Go-Kart Mozart雖然作為英國獨立樂隊Felt主唱Larwence的個人計畫,但名氣卻始終不及於Felt,也沒有取得太多商業上的成功,不過對Felt的樂迷來說,只要Larwence還繼續創作音樂,那便是一件值得萬幸的事。八零年代的結束替Felt的音樂畫上了句點,Larwence從此不再走回頭路,重新由Denim出發,再到現在的Go-Kart Mozart,玩著Glam Rock、俏皮的Indie-Pop甚至是電子流行樂,一甩過去鬱悶的文人形象。從近期的訪談中,會發現他隨著年歲的增長對人生得態度也日益樂觀。

  距離Go-Kart Mozart上張專輯已間有七年之久,這次Larwence琢磨多年所帶來的《On The Hotdog Streets》可是一張頗具野心的雙碟專輯,他也宣告著:不要鼓勵你的朋友下載、拷貝、燒掉這張專輯,這無疑的是張嘔心瀝血之作。

    到底有多嘔心瀝血呢?聽完專輯後的確會讓人認同Larwence在創作流行旋律上確實很有一套,他在《On The Hotdog Streets》中運用各種奇趣的合成器音色與鼓機節奏來編曲,搭上他朗朗上口,漫不經心的泡泡糖旋律、詼諧的詞句,實在是令人感到歡樂至極。

  五十一歲的Larwence好像永遠都不會老,詞裡寫的除了對世事、政治的嘲諷,還有像是在〈I Talk with Robot Voice〉等曲中所描繪到的年輕人對性的懷疑和直白,他彷彿停留在某個年輕歲數,以那歲數的觀點來看待事情。〈White Stilettos in the Sand〉緊湊的鼓機節奏與多變的合成器疊奏,展現出Larwence在編曲上的創意。〈Synth Wizard〉和〈Spunky Axe〉裡的電子旋律與電吉他刷奏搭合的恰到好處,聽來有股狡猾的氛圍,即使重覆著同樣的旋律也不讓人厭膩。

      〈Ollie Ollie Get Your Collie〉的旋律總讓我想起Felt,但卻歡樂到給人有種惡搞的感覺。作為專輯裡少數的慢板歌曲,〈As Long As You Come Home Tonight〉實在是老派的有點趣味,優美的鋼琴旋律配上古怪的電子節拍和Larwence有點想認真唱又不太認真的感覺,總和就是給人一種無害的幽默感。

        不論《On The Hotdog Streets》的曲調有多麼流行,Larwence確實在上頭注入了一套概念,以他獨特的詼諧,讓人體認到在無趣的現代生活中,你還能用更多有趣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走在勞倫斯的熱狗街道,男男女女們拿起那速製的熱狗堡,除非一口咬盡,也不願抽張完整的衛生紙來互相擦嘴。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The End of Summer

0 意見
  一年四季之中,好像只有夏季的結束會讓我感到一絲傷感,那感覺就如同意識到再長的假期都終將會結束一般,失落的情緒湧上心頭。想作一捲跟夏天結束有關的混音帶,但要做出傷感與歡愉之間比例的完美拿捏是有些困難的,幸好瑞典的獨立廠牌Sincerely Yours的音樂給了我很好的靈感,他們的音樂中帶有海風捎來的鹹味,沙留腳縫的觸感,一點落日餘暉和夏季尾巴的青春記憶。這次的混音帶選中有Air France解散前的最後一首單曲〈It Feels Good To Be Around You〉,JJ新EP《High Summer》中的〈Big Hearts, Big Dreams〉以及The Tough Alliance的〈First Class Riot〉。

  別誤以為這是張Sincerely Yours的廠牌合輯,除了那些海風氛圍的曲子,而外還有Islands、The Whitest Boy Alive、The Kings of Convenience等輕鬆的鬱悶小調。Hot Chip的《In Our Heads》是我今年很喜歡的電子流行作品,所以也加了一首〈Don't Deny Your Heart〉在裡頭,即使在夏天的盡頭也要隨著心的節奏跳著舞步。最後讓Grandaddy的〈Summer ... It's Gone〉替這個夏季做最好的結尾吧。親愛、悶熱的夏天,讓我們明年再見。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Foxygen - Take The Kids Off Broadway

0 意見
      《Take The Kids Off Broadway》是 Foxygen 在獨立廠牌Jagjaguwar發行的首張EP,他們的音樂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定義,熟悉老搖滾的樂迷或許能從他們的音樂中找到許多熟悉的脈絡,但Foxygen的拼貼性又將那樣的脈絡重新打亂,組合成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怪」。在這個新意枯竭的年代,勢必會讓各方怪團崛起,但音樂要「怪」的好聽又不讓人感覺是來胡鬧的實在少之又少,然而Foxygen就是「怪」的有點好聽。

  還是很難相信Sam France和Jonathan Rado這兩位二十二歲的年輕人,能在自家中錄製出這張作品,低傳真精神、復古靈魂、迷幻旅程、胡搞瞎搞,幾乎什麼都來,好像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Rolling Stones、The Beatles、The Doors這些六零名團聽的太入裡,聽到都能掌握其中的精隨。

    〈Abandon My Toys〉聽來如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錄音效果,瞬息萬變的聲效穿梭飛越其中,實驗性和迷幻味十足,旋律即興變奏,曲末接應曲首。主唱Sam France在〈Make It Known〉中一開始的嗓音像極Scott Walker,但也只是一開始,後來激昂的副歌橋段則是配合一些不斷變幻音調的詭異碎念,你很難抓到曲子的主線,但每到副歌你還是能確定這是同一首曲子,好像去費里尼電影中的馬戲團逛了一圈回來,實在是詭妙,然而歡鬧的〈Take the Kids Off Broadway〉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長達十分鐘的〈Teenage Alien Blues〉是整張專輯的「經典」之處,為何要用「經典」這兩字,因為聽的出他們想把一些老經典的樂段拼貼出一首完整的曲子,聽似毫無章法卻依舊吸引人,彷彿他們想要做出一首自己的〈Sister Ray〉(The Velvet Underground),展現出當今樂隊少有的野望。

  到了〈Why Did I Get Married?〉則換成Bob Dylan的嗓音上喉,當然也只僅限於某些段落,狄倫絕不會像他一樣亂吼亂叫,隨地顫動音節。獻給歌手Richard Swift的〈Middle School Dance〉運用了一些鋼琴把戲,Sam France的唱法始終不正經的有趣,曲末與專輯的開端一樣做了相同的呼應。

  即使Foxygen充滿著復古靈魂,但聽來卻是青春無敵,絲毫不讓人感到陳舊。以一張EP的內容來看,《Take The Kids Off Broadway》的格局實在是超過常人的耳界,除了一大票的翻玩創意,還可以讓人找回那些消失已久的聆聽樂趣。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Venus

0 意見
      電影《The Dreamers》有一幕,飾演女主角的Eva Green兩手穿戴半截的黑色手套站在背色黑漆的房門處,說著自己是米洛的維納斯,手套的黑與背景融合在一塊,看起來就如同那尊失去兩臂的維納斯雕像,這一幕讓我有種驚嘆的感覺,彷彿生命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在這一刻有了互通的關連,當一件藝術品、一段影像、一段文字注入到你的記憶,與你的感知契合後,它即刻就屬於你的一部分。當然電影裡許多段落都以真人重現的手法來向電影藝術致敬,不過扮演維納斯女神的這一幕更加讓我印象深刻。

  又想起Tom Verlaine在Television的〈Venus〉中唱的那句:"I fell right into the arms of Venus De Milo",這樣的歌詞讓我感覺如同真實生活的感受,我渴望米洛的維納斯擁我在她的懷裡,但直到我跌落一旁時,才發現她並沒有手臂能接納我,我發現自己一直跌入「美」的虛無中,不斷冀望著她能擁戴我進入另一處境地,事實上卻只是在原地踏步。我對「美」永遠無法感到滿足,龐大的欲念隨時會襲擊我,短暫讓我將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

   〈Venus〉是一首很有生命力的曲子,儘管我無法完全理解它到底想說些什麼,但即使是很瑣碎的一句:"The world was so thin and between my bones and skin"「世界小的彷彿在我的皮與骨之間」,也格外具有詩意。英國樂團Felt也是取自這首曲子的歌詞,當Tom Verlaine唱到"How we felt…"時那種「感覺」是很強烈的,他一再的感覺自己倒入那無臂的維納斯懷裡,Felt主唱Lawrence那時在聽這首歌時或許也感覺到了些什麼,而Felt的音樂對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美」,幾乎沒有一個搖滾樂隊,可以像他們將流行音樂呈現出如此古典的美感。

  Tom Verlaine又唱到:"Suddenly my eyes went so soft and shaky. I knew there was pain, but pain is not aching."生活如同藥物讓我眼神渙散,讓我感受痛苦,但那樣的痛苦並不讓我感到疼痛,我甚至忘了疼痛是什麼,當痛苦的生活麻痺你之後,你再也感受不到疼痛。

  誰不需要維納斯的擁抱,一個完美女體的擁抱。任何人也說不準,也許我們的一生都在追尋一個維納斯的擁抱,即便她早已斷去雙臂。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Exit Music (For Radiohead’s live)

0 意見

      當我獨自一人聽Radiohead的音樂時,那感覺是可以毫無距離感全身浸到他們的音樂當中的,但當他們距離百公尺真實出現在我眼前時,那種不曾存在的距離感反而被緩緩加大,他們的音樂在人群的呼喊鼓譟中突如變得些許遙遠;或許那時我還是不敢置信他們的音樂真實的在我眼前被演奏,被Thom Yorke唱出每一句歌詞、每一段旋律;如同被一場幻夢給蒙蔽住感官,直到最後一首歌才清醒過來,確認眼前的真實性。

  開場的第一首曲子便是〈Lotus Flower〉,我得踮著腳才能看到Thom Yorke等團員的小小身影,團員的位置分別是:Jonny Greenwood和Ed O'Brien在左右側,Thom Yorke在中,Colin Greenwood在後,Phil Selway與客座鼓手Clive Deamer坐陣兩套鼓組於後方,舞台上方是六乘二的方形螢幕,交互撥放著團員與樂器的即時影像,即使不算他們最華麗的舞臺設置,不過配合曲子情緒所呈現出的聲光效果仍相當不錯。Thom Yorke雖沒有像在〈Lotus Flower〉的MV中完整跳起他獨特的舞步,但他還是隨著節奏隨性搖擺,在舞台上純然自在的投入在音樂當中。

  不得不說《The King of Limbs》的曲子在現場所表現出來的節奏性比專輯來得強烈許多,在〈Bloom〉中不光只是運用兩套鼓組而已,連Jonny Greenwood也加入鼓擊的行列,強勁的拍子無時無刻都在心頭上震動。〈Morning Mr Magpie〉的現場演出也相當讓人耳目一新,三把電吉他在舞臺上出鞘,彷彿回到他們全吉他時期的狀態,沒人敢再質疑他們不過又是重返電子音樂的懷抱,而是讓人看見現代音樂的新格局。

  唱到〈Lucky〉時,心裡其實是很激動的,也可以說每唱到一首《Ok Computer》中的歌都讓我起雞皮疙瘩,Thom Yorke唱著歌詞:
                              "The head of state has called for me by name
                                              But I don't have time for him
                                              It's gonna be a glorious day
                                              I feel my luck could change"
鼓舞著人心卻又無盡的悲傷,令人想起那些站在世界邊境的人們,如此渴望著自由的來臨。耳熟能詳的〈Karma Police〉一唱出,全場歡呼,合唱著每一句歌詞,最後唱著:
                                                    ” For a minute there
                                                 I lost myself, I lost myself”
此刻,我迷失在人群的呼喊中,在失去意識的瞬間又馬上回過神來。

  〈There There〉的現場也相當驚人,Jonny和Ed起先在兩旁極具氣勢的打著鼓的節奏,當Thom唱到:"Why so green and lonely? "時,Jonny再加入電吉他的刷奏,全場氣氛緩緩攀至最高,到中段喊唱著"There There !"Thom的嗓音彷彿能貫穿所有事物。

       〈The National Anthem〉融入本地的電台廣告,其中一句類似建商廣告的「淡定新人生」與此曲結合在一塊有一種Fitter Happier式的嘲諷感,如果你只想過著淡定的新人生,那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呢。少了銅管樂器的演奏,原本電子爵士感的〈The National Anthem〉變得異常搖滾,所有聲音轉換為一種扭曲巨大的聽覺感受,而我很喜歡的〈Idioteque〉也是如此,強烈的刺激著你的聽覺神經,這兩首《Kid A》的曲子在現場聽來並不像專輯那樣冷靜,它反而是可以跳舞的,氛圍迷幻到不行,如同置身一場派隊中,可以讓你晃頭出神到忘我的境界。

  接近尾聲時終於唱到在《In Rainbows》裡最喜愛的〈Reckoner〉,Thom的嗓音在這首歌呈現出一種清澄的透澈感,在高音的婉轉吟唱上近乎可說是完美,那樣的聲音除了用「溫柔」兩字外,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形容詞。

  此場演出的終曲〈Exit Music〉,Thom拿起木吉他,自彈自唱著,此時,扭曲的電子聲效加入,他的嗓音又再度穿透在場每個人的靈魂:
                                                      "Sing us a song
                                                  A song to keep us warm"
  再唱一首能令我們保暖的歌,讓我們逃離這裡,讓我們能逃出如同寒冬嚴酷般的禁錮與規則。聽著歌詞,那樣的感覺對我來說不該是感動所能描述的,而是整個自我對世界的懷疑,當下,我想起十八歲的那個冬天自己躲在房間聽這首歌,所有能包圍我的只有孤獨,如今,我已經離當初的我遠去,而聽到這首歌對我來說也是對那樣自憐的青春做了總結,但始終不會是完結。

  演出結束時我還是相當不滿足,即使已經唱了二十五首,都會不斷的想如果能再多唱一首〈Paranoid Android〉或〈Street Spirit (Fade Out)〉那該有多好。但或許該把那不滿足的心收拾起來,從這場幻夢般的演出中,釐清那些與音樂和世界連結的真實思緒。舞臺上高掛的雪山獅子旗,象徵著他們一種不可被摧殘的信念,而我們是否也該在心中豎立起一面旗幟,建立起自己的信念,朝這樣黯淡無光的未來堅毅的走去。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透明雜誌Forever

2 意見
        在聽了無數次透明雜誌的《我們的靈魂樂》後,心裡更加確定這張專輯在自己生命中佔了個不可抹滅的位置,無論是在服兵役的通車路程上,還是行走在這塊土地的大街小巷,帶上耳機,按下撥放,他們的音樂總是這樣激勵著我,將所有沮喪的心情都埋沒到壯大的吉他噪音與吼叫裡。有人說音樂是一種出口,而我相信更多的人在他們音樂中找到能打開通往出口的鑰匙,重新找回對音樂的熱情。

        聽他們新發行的EP《透明雜誌Forever》與聽《我們的靈魂樂》的心境又是有所不同。單曲〈透明雜誌Forever〉帶來的感覺就像是以愉悅無比的心情要去與世界對抗,你不知道能對抗出甚麼東西來,但還是要執意要與它產生碰撞,也像是在家聽了一百次The Replacements的〈Bastards Of Young〉,心中突如產生一種「改變」的念頭,就這樣無目地的衝出家門,喊著"We Are Forever Young!"完成自己青春內心的小革命。

       〈野貓〉是EP裡最可愛的一首歌,有著逗趣短打的電吉他Riff,以貓為視角的歌詞,你可以隨著這樣的視角穿梭每個街弄屋頂,聽著旋律閉上眼就能進入野貓眼中的世界。〈野貓〉讓人以新的角度體會野貓們的生活,以及它們應得的尊重與關愛。

         上班時聽〈Beer's Waiting〉實在會讓專注工作的心情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歌詞唱著:「不想去工作,只想喝啤酒,想和老朋友們聯絡,一起去郊外走走。」坐在辦公司看著窗外的豔陽,此刻只想離開這裡,騎車追逐日光往海岸線前去,將苦悶的生活拋在腦後,與老友聊聊屁事,自由自在的過著生活,等待每一口還未喝下的啤酒。

       〈萬華的宇宙〉這首歌勾起了不少回憶,它讓我想起國中下課時總是要搭捷運到龍山寺站,前往位在萬華的補習班。黃昏時,沿著西園路走著,途經有著歲月痕跡的服飾店、無人知曉的老舊房子,空氣充滿懷舊的味道。趕在上課時間前,我們鑽進東園街內的撞球場敲上幾竿,朋友說樓上有為數不少驚人的「家私」,但我從來不知道他口中的傳說有哪些是真的,偶爾也去網咖打打電動,在漫畫店翻幾本漫畫,跟補習班老師同學們一起在華江高中打籃球,時間飛逝,現在回想起來,沒想到那樣的生活早已經離我遠去;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宇宙。

        如果喜歡透明雜誌的音樂,請務必去聽他們的現場,體驗他們現場演出的巨大能量;拋開那些有的沒有的煩惱、焦躁煩亂的思緒,就在一瞬間你會找到那個年輕的自己,拒絕碎念說著:「我真的老了…」,改喊「我們會永遠年輕!我們會永遠年輕!」那絕對不光是口號,而是一股由內而外的無限力量。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Sound of 2012 #1

0 意見
這次的混音帶是由今年上半年度所發行的作品所精選而出。當中值得先提的是由傳奇廠牌Factory所發跡的樂隊The Wake 和4AD的傳奇Dead Can Dance分別在跨越十多年後發行專輯,對八零年代的後龐克/獨立樂迷來說,能聽到老團們還有新作品推出肯定是件值得雀躍的事。

  The Walkmen的《Heaven》和Bear In Heaven的《I Love You, It's Cool》則是我最近還滿喜歡聽的兩張專輯,雖然曲風復古到無以復加,但音樂好聽實在也不用在乎那麼多。Bear In Heaven的迷幻電味,讓人彷彿置身太空船艙的舞池中你可以跳著無重力的舞步,在那奇異的三度空間翻轉五臟六腑。

  由Beach Fossils吉他手Cole Smith所組成的DIIV,曲風是以Jangle式的明亮電吉他聲響所組成夢幻的旋律線,在新專輯《Oshin》中,他們以這樣的招式從頭玩到尾,雖然把曲子獨立分開聆聽都是很美妙的小篇章,但全部串在一塊不免還是有點厭膩感。

  Turing Machine的第三專輯《What Is The Meaning Of What》由後搖名廠Temporary Residence Limited所發行,如果要簡單形容他們,那大概就像是數學搖滾團Maserati外掛上強勁的電子節拍,直線到底的曲風,給了舞曲一個另類的詮釋。

  喜歡Krautrock的樂迷必定要嘗試Beak的這張《>>》,由Portishead團員Geoff Barrow所主導的Beak無庸置疑是一組向Krautrock致敬的樂隊,極簡的電子與噪音聲響沉浮在Geoff Barrow所擊奏的Motorik節拍下,將聲響組成詭異又有趣的片段。Beak的音樂有點像是向前人取經卻做出來自未來的聲音。

  Ty Segall Band的《Slaughterhouse》曲風是以車庫搖滾為基底,再加入大量的電吉他破音,對喜歡大音量的樂迷來說肯定過癮。以曲子的旋律性來講比 Ty Segall自己先前的作品來得好多,不過也少不了之前的Lo-Fi感,有些吉他Riff我也覺得相當有趣,其中還穿插了一些短小的藍調獨奏,實在只能以快、狠、準來形容。 Ty Segall有沒有機會成為下一個Jack White,在聽完《Slaughterhouse》之後相信大家是可以指日可待的。


1. The Wake - If The Ravens Leave
2. DIIV - Air Conditioning
3. Ty Segall Band - I Bought My Eyes
4. Turing Machine - Lazy Afternoon Of The Jaguar
5. 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 - Viholliseni Maalla
6. The Walkmen - Song For Leigh
7. Piano Magic - Lost Antiphony
8. Bear In Heaven - Sinful Nature
9. BEAK> - Elevator
10. Glen Hansard - Talking with the Wolves
11. The Flaming Lips - Children of the Moon (featuring Tame Impala)
12. Dead Can Dance - Amnesia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鳴笛

0 意見
     做工時,阿伯總是穿著白色長內衣,留有點點白色漆漬的綠色棉褲,嘴裡嚼著檳榔,嘴唇顯色不自然的鮮紅。他將學校所有外圍走道的地磚擊碎、清除,鋪上水泥,與眾人合力排列上全新的地磚,灑入灰黑色的細砂,讓磚與磚之間的微小細縫可以被填滿,鞏固所有磚頭不至於移位。走道內圍的部份則需要種植各式各樣的草木,他費力的將一珠珠的花草搬下卡車植入土壤每一株都是植物生命周期最鼎盛的時候,旁人一眼就能看見這些草木經過良好的栽培。當所有植物栽種好時,他會在土壤上頭灑上灰色的小碎石,增加整個廊道的美觀,防止土壤鬆動,整個工程的完成幾乎長達一年的時間。

        阿伯常會用宜蘭口音的台語跟我聊天,但我並不能完全理解話中的字意,這樣的腔調從未出現在我有生以來的記憶範圍,我只能拿相似的語言記憶去比對、重組、猜測,不過還是只能聽見模糊的音節,而我還是得用過往熟悉的腔調去回應,想當然耳會出現許多雞同鴨講的狀況,但至少還算能了解彼此的意思。人往往只要一開口,馬上就能從對方說出的語言分辨出不同的地域性,腦中也立刻就會反應出對方是哪裡人的第一印象,但這樣的印象也很容易造成一種對某些地域的刻板想像,譬如:「哪裡人,就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

        工程完成後的某些清晨,我時常會在校園聽見笛音從不遠方傳來,迴盪於無人的教室和走廊。那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旋律,時而是悠長的慢板,時而是輕盈的小調在冬季的冷空氣中微幅跳動,這樣的旋律不經會讓人想知道聲音來至於何處,對我來說,當聽到美妙的樂音卻不知道源頭時是相當折騰人的一件事。每每在我要動身於校園四處尋找那源頭時,聲音便會無形消失於某處,沒有線索 — 聲音在無聲後從來不會留下任何線索。

        直至有天,我在校園穿堂旁的教室搬運書籍時,又聽見同樣的笛聲再度迴盪耳際,這次聲音來得極近,近的可以清楚聽到每一個音的細節。正當我離開教室時,隨即就發現阿伯在穿堂上正拿起笛子吹奏,他不再穿著白色長內衣和綠色棉褲,而是套上運動外套和運動長褲,臉上表情一派輕鬆,與之前見到他的樣子可說是判若兩人。他使著丹田的力量吹奏,吸吐氣之間臉不紅氣不喘,笛音清脆響亮,我放下手邊工作坐在一旁專心聽他的演出。待他吹奏完後,我立刻鼓掌拍手叫好,即使聽眾只有我一個人,他也顯露出開心的表情,說著這支笛子是他用鋼管自己鑽孔做出的,曲子也是他自己學來的,自信和滿足的情緒充滿在他語言的腔調中。

        音樂是共通語言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我們對同樣的音樂產生共鳴,超越了所有語言與地域的侷限,還有所有刻板的想像,生活的差異性。那樣的感覺就像是:「不用多說了,我們心裡都知道。」到今日所有校園的景色都被那段旋律上了色,完整無缺的鎖在記憶裡。音樂使人自由;我知道在那一刻,生活的掙扎被樂音沖淡,我們因此都是自由的。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My Bloody Valentine - EP's 1988-1991

0 意見
        My Bloody Valentine日前發行了重新混音的兩張專輯以及一張EP和稀有曲目的選輯,身為樂迷的我當然二話不說馬上從唱片行購入這三張專輯,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是這張《EP's 1988-1991》,裡面除了收入《You Made Me Realise》、《Feed Me with Your Kiss》、《Glider》、《Tremolo》這四張EP外,還外加了三首他們從未發行的曲目。

  對之前沒有機會收集到這四張EP的樂迷來說,《EP's 1988-1991》的確是一張超值的選擇,畢竟他們EP的音樂質量我覺得並不遜色於專輯。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哪些My Bloody Valentine的曲子,單曲〈You Made Me Realise〉一定是首選之一,Fuzz的電吉他聲響、詭異的和弦行進、強勁的節奏,噪音的層次鋪疊、Kevin Shields和Bilinda Butcher的合唱,整首曲子潛藏著一股病態的焦躁不安,聆聽者如同被一道銳利的眼神緊緊盯住,你完全無法逃脫出它的視線之外。這首歌在他們的現場也被當作壓軸曲,不同於原曲的是後頭還接續加入了一段近二十分鐘的無序噪音,一百三十分貝的聲音暴力美學,不戴耳塞便難逃耳鳴的威脅。由現場的重用度來說,〈You Made Me Realise〉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首相當重要的單曲。

  《Glider》EP裡的〈Don't Ask Why〉算是他們少數清晰的慢歌,旋律也不晦澀的悅耳,鈴鼓的節奏穿越整首曲子,曲末顫抖的電吉他噪音意外的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由Bilinda Butcher主唱的〈Off Your Face〉,旋律更是幻美到不行,歌詞一樣描繪著情愛關係裡的苦痛與浪漫,最後,人聲呢喃與電吉他聲效一同扭曲在音軌的空間裡,讓人好似躺在柔軟的床墊上,深深入睡。

  《Tremolo》是我覺得他們最性感的一張EP。運用電吉他噪音和人聲去表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感一直是他們在音樂創作中不變的課題,而《Tremolo》裡的曲子則將這樣子的美感展露無遺。〈Swallow〉以人聲為旋律的要角,吉他迴圈式的刷奏為襯底,夢境般的詭譎聲效時而成為主旋律。〈Honey Power〉則使用大量的電吉他顫音音牆為間奏,彷彿騁馳在一條條通往銀河的軌道上。慢板曲調的〈Moon Song〉以相當模糊的方式來處理聲音,徹底將那種在白色迷霧中所體會到的美感以聲音的形式展現出來。

  三首未發行的曲子中,雖然都很喜歡,但硬要挑一首最愛的出來,那應該是《Good for You》,很Indie-Pop的曲調,但又將一些失序的噪音效果有點突兀的添在裡面,相當具有青澀的趣味感。

  距離二十多年的重逢,《EP's 1988-1991》這張選輯的發行無疑是給樂迷最好的禮物。將CD放入撥放器,即使只有短短三年的時間,這次,終於沒有任何他們的聲音是被我們所遺漏掉的了。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穆勒交際場

0 意見
 

擺放深刻的言語於心
隱匿一段字句
讓身體融在情感交織的命運之網
舞動、舞動
凌駕所有被時間凍結的速度之上
力量,肢體猶如花貌在戀人眼中綻放
再也沒有比情欲更加力銳的迴旋步
反覆擁有,反覆失去

虛構的擁抱,確鑿關係的真實
不再有人錯失親吻的機會
跳躍,跳躍
在那月球而來的巨岩之上
翻越苦難的牆駁,逃離沙土之蓋覆
自由以它的形式
隨著雙手而魔幻,隨著雙腳而輕盈

跟我說說她的生命,沒有影子應答
每個人的表情像是
說著她早已存在於他們,靈魂
準備要
挪開那成千上萬的椅子
守護對她所有尚未迷失的記憶

她在舞台下
看著舞台上的自己
孤獨、痛苦、悲傷
所有人們與生俱來的命題
有了一個解釋,有了一個還未解釋的解釋
因為,除了觀看者
只有舞動的身體知道春天離開的秘密